先制憲,再開國。憲法是立國之本,因而“憲法節”與“國慶節”一樣,承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建議國家設立“憲法節”,主要是基于進一步推動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考慮
今年3月,作為一名來自于法制戰線的政協委員,我向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提交了建議國家設立“憲法節”的提案。之所以提交這樣一個提案,主要基于進一步推動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考慮。在我國,要使依法治國的方略真正落實,就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憲法的權威,并使已經制定的憲法得以良好實施。這是因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所有政府權力都必須源于憲法,以此保證國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憲法是國家法律體系的“調控者”,承擔著糾正立法機關立法錯誤的任務,它不僅控制著整個法律體系的意義,還要求憲法之外的任何法律都必須符合自己的精神;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在成文憲法國家里,憲法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做出明確的規定,確保人民在自然狀態下無法實現的福祉借助公共權力得以實現。
憲法的這些特性決定了其在現代法治國家的法律體系中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違背憲法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說依法治國就是依憲法治國,依法治國方略的落實狀況與憲法的實施之間存在著最為直接的因果關系。
●我國公民的憲法觀念、尊重憲法的精神與依法治國的要求尚有較大的距離,設立“憲法節”可以成為提升全社會重視憲法的一個契機
在我國公民中,憲法的權威地位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這突出表現在:第一、憲法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第二、整個社會對憲法,以及憲法所包含的法治精神、民主、平等等觀念認同不夠;第三、違憲審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憲法對整個法律體系的調控功能無法發揮,統一的法律秩序難以形成;第四、憲法的作用還主要在于宣示,尚未形成司法活動的基礎,憲法的條文沒有成為司法判斷的基本準則。這些問題使得憲法的觀念和作用無法充分發揮,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依法治國方略的進一步推行。
回顧最近一二十年我國的普法工作可以發現,為了普及憲法知識,國家做了很多工作,如由國家出面組織的“一五”、“二五”普法活動均把普及憲法知識作為中心或核心,但這些工作以及工作方式尚未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憲法的忽視。這從另一角度告訴我們,要想真正在全社會樹立起憲法的權威,我們還需要進行制度創新。設立“憲法節”就屬于這種制度創新之一,并以此為契機提升整個社會對憲法的重視。
●將“憲法節”定于每年9月20日暗合了現代法治國家的政治邏輯,對于提高憲法的權威地位和法治意識是最好不過的
在時間方面,我傾向于將“憲法節”定于每年的9月20日。這天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的通過日。一個國家的憲政建設和走向與其第一部憲法關系極為密切,是一個國家憲政建設的源頭。再有,我國的國慶日是10月1日,如將憲法節設定于9月20日,時間上剛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關國家紀念節日鏈。先紀念憲法的頒布,再紀念共和國的建立,對于強化國家觀念和愛國意識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先制憲,再開國,這種時間上的安排,也正好暗合了現代法治國家建立的政治邏輯,這對于提高憲法的權威地位和法治意識是最好不過的。
●設立“憲法節”對于普及憲法知識,培養憲法意識,養成尊重憲法的習慣具有重要的意義
設立“憲法節”其意義大致有三:
第一普及憲法知識,培養憲法意識,養成尊重憲法的習慣。憲法的生命和力量源泉在民眾心里,公民的憲法意識也是憲法得以實施和實現的根本保證。通過每年一度的“憲法節”普及憲法知識,使憲法為廣大民眾所熟悉、掌握,進而發展到遵守和運用。
第二提升整個社會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憲法與民主、法治密不可分,一個國家民眾的民主精神和法治意識決定著一個國家法治建設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公民民主、法治意識不夠,極大地制約著法治建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對此加以高度重視。如果設立“憲法節”,可以努力使憲法及憲法所包涵的價值——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形成全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
第三提升國際形象。設立“憲法節”是國際社會的一種較為普遍的作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個國家設有“憲法節”之類的節日,這些節日的設定對于普及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和民主觀念均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俄羅斯獨立后,為改變蘇聯時期忽視憲法的弊端,抓住機會確定以每年的12月12日為國家的“憲法節”,經過數年努力,俄羅斯社會的憲法意識已有顯著的提高。(作者侯欣一系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