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9日開始,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將踏上他為期17天的外交之旅中的最后一站北京。這位能說流利漢語的澳大利亞總理在此行的第一站華盛頓,就毫不諱言其對中國的重視。在陸克文開始訪華之前,對于這位在外界看來有著深厚“中國情結”的總理,其對華政策就引發了各種猜測或“擔憂”。專家認為,精通漢語并不就意味著陸克文“親華”,但這一點有助于他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這對中澳關系的發展也是有利的。
陸克文對中國的關注引發“擔憂”
對于陸克文毫不掩飾的對中國的“青睞”,某些國家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就報道說,印尼國防部長尤沃諾·蘇達索諾是在陸克文開始這次外交之旅前訪問澳大利亞的,他的感覺是“陸克文先生對東南亞沒什么興趣。”蘇達索諾說:“我想由于他有著中國方面的專業知識,很明顯陸克文先生的主要關注將會是中國,因為中國是澳大利亞資源的最大市場。”
而早在陸克文對外界公布這次出訪計劃時,日本媒體就對陸克文此次外交之旅“漏掉”日本表示了不滿。《朝日新聞》3月31日在題為“日本要避免被迫退出比賽”的社論中說,澳大利亞新總理陸克文,正在將外交重點集中到美國、歐洲和中國,“他(的出訪)不包括日本這一事實可能暗示,澳大利亞的亞洲外交正在從關注日本轉向以中國為中心。”“事實上,日本政治家和外務省對陸克文忽視日本已經不滿。” 日本《每日新聞》3月28日也發表了題為“陸克文總理‘跳過日本’訪問美歐中”文章,對傳統盟友日澳關系的冷淡表示驚訝。
無論是印尼的“擔憂”,還是日本的“不滿”,這些似乎都在陸克文出訪的第一站華盛頓就得到了印證。3月31日,陸克文在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演講時說:“作為一個發展壯大的勢力,中國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被動參與者,而應該扮演起主導的角色,采取措施維持令自己獲得成功的體系。” 演講中,陸克文強調了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他呼吁“好好管理中美關系,因為這對太平洋世紀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在這次演講中,陸克文共提到中國50次,日本11次。
澳大利亞可以成為中國與西方的橋梁?
“使美國和中國成為朋友”、“要在中國與國際社會之間尋找共識,以期使這個亞洲大國成為對和諧國際和地區秩序作貢獻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陸克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演講時這樣說,似乎顯現出了澳大利亞要做“中間人”的意圖。關于這一點,《澳大利亞人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澳大利亞在包括澳、日、美、印在內的所謂的“民主國家對話倡議”上態度的完全轉變,表明陸克文政府將在地區多邊安全視角中更加重視中國。在這一問題上,而有的分析人士甚至認為“澳大利亞可以成為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橋梁”。
但也有分析人士對澳大利亞的這種角色提出了質疑,澳大利亞羅伊研究所的執行總監、前資深外交官金杰爾(Allan Gyngell)就對這種看法不以為然。金杰爾指出,中國最近已經與主要大國間建立了廣泛而且深入的國際聯系,包括與美國一年兩次的高層對話。而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克(Bob Hawke)對此的批評更是直接:“使美國和中國成為朋友……對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澳大利亞人來說任務過于艱巨,他活在幻境中。”
關于這一點,美國彭博社還不無嘲諷地說,陸克文通過協調反對勢力當上了澳大利亞總理,現在這位前外交官正試圖在世界上故伎重演,但問題是其他國家是否如他所說的那樣需要他呢。彭博社的文章稱,陸克文是發達國家領導人中唯一一個能說漢語的,但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中國通。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過去30年就曾60次訪問中國,上周保爾森訪問北京時就見到了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以及新任副總理王岐山,他們都稱保爾森為“老朋友”。
專家:會漢語使陸克文能更客觀地看待中國
關于陸克文的中國經歷對其對華政策的影響,中國社科院亞太所副研究員張潔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他就“親華”。她說:“他漢語確實說得不錯,那會增進普通中國人對他的親近感。但他的中國知識也使他能更加客觀地看待這個國家。”不僅如此,張潔還認為,陸克文對中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了解,也使他能技巧地談論一些敏感的話題,“他不會在如西藏、人權這樣的問題上退縮,但他也不會如霍華德政府那樣追求與美國立場的一致”。
北京大學國家關系學教授賈慶國對此也持類似的看法,他認為,與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相比,陸克文對中國的看法會更加客觀,“他會表現出更少的個人偏見,從長遠來看,他的中國政策會更加務實、更加穩定、更加友好”。澳大利亞聯邦參議員、前政府外交政策顧問特魯德也認為,會講一口流利的中文,曾擔任過駐華外交官的陸克文在對華交往方面顯然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總理,他的獨特經歷、他對中國的了解,應該有助于兩國建立起更為緊密的關系”。(記者 雷志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