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量權的自由度
許霆案件目前還在繼續,4月2日晚,許霆父親許彩亮來到北京尋求幫助。
而透過許霆案人們得到的一個“啟發”是,酌定情節的“威力不可小覷”,另一個疑慮是,執法人員的這種酌定情節權力有多大?會不會形成滋生腐敗的土壤?
“酌定情節對量型的輕重,在一定情況下甚至能對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產生決定性影響。” 陳忠林說,由于法律沒有明文規定執法人員在量刑時必須考慮酌定情節,在處理具備這些酌定情節的犯罪時,可能完全取決于司法人員個人的意志。這樣就會影響司法的公正,同時也為少數司法人員辦關系案、人情案,甚至滋生腐敗提供了可能的土壤。
吳丹紅告訴記者,法律對酌定情節這樣具有自由度的規定,產生的一個結果是法官的量刑裁量權。而我國法律賦予法官的裁量權相當大。“程序規則的缺失,給法官的量刑帶來很大的隨意性,這樣產生的后果是裁量權在某種情況下變成司法擅斷的溫床。刑事律師辯護功能的萎縮,也給法官裁量權的不斷擴大提供了空間。”吳丹紅說。
采訪中,一位關注許霆案的人士認為,既然裁量權過大會成為司法擅斷的溫床,造成腐敗和不公,那就應該免去、限制這種權力。
“沒有自由裁量權會使法官機械辦案,變成一架‘自動售貨機’,難以體現司法的靈活性。只能是制定相關的受限制度。”吳丹紅說。
據記者了解,最高人民法院前院長肖揚就曾指出過裁量權存在的問題,并批評說,自由裁量權不是法官裁判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而是行使裁量權的法官不受權力、利益、人情、偏見等因素干擾的“自由”,是按照裁判規則獨立公正裁判的“自由”。他強調要不斷提高法官的執法素質,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而今許霆案的發生,再次將自由裁量權問題推到臺前。許霆被判無期徒刑后,有部分專家認為,許霆案的最大錯誤,在于沒有考量其從輕的酌定情節,執法人員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公正。
“我認為許霆案只是中國司法裁量權問題的一個集中反映。現實中遇到這樣一個極端的個案,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說明我們應該反思量刑的自由裁量權了。”吳丹紅說。
以訴權制約裁量權
據了解,一些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裁量權也比較大,但整個量刑程序是公開進行的,在決定被告人刑罰的聽證會上,控辯雙方可以對量刑結果進行對抗式的辯論,被告人、被害人都有平等的發言機會。美國的《量刑指南》還制定了用以確定罪刑幅度的“量刑表”,作為法官進行量刑的指導和依據。而裁判書也必須載明量刑的理由,接受上訴法院的審查。
“我國的量刑裁量權卻是完全由法官壟斷的,定罪量刑不分,沒有一個關于量刑的獨立程序,檢察官和辯護人主要就定罪問題進行辯論,然后等待法官‘擇日宣判’,對于量刑并無參與權。”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學專家告訴記者,訴訟過程,應當是多方參與的聽證過程,而不是一個封閉的治罪過程。受刑事審判結果影響的被告人、被害人以及檢察官都可以參與量刑程序。
對于失去約束的法官裁量權,吳丹紅認為,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刑事訴訟制度應當加強對律師辯護權的保障,以訴權來制約裁量權。同時設立獨立的量刑程序,控方可以提出量刑建議,辯護人可以提出減輕或者從輕的理由,然后法官在綜合考慮各種證據和情節的基礎上作出裁判,并在判決書中說明理由。如果一審量刑過重,辯方可以就量刑問題提出上訴,并可以成為二審改判的依據。
“當然,上級法院完全可以通過二審程序對下級法院量刑不當進行糾正,而不是一味地發回重審。特別是對于重大的敏感案件,更需要上級法院法官的智慧。”吳丹紅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彭海青副教授認為,我們可以借鑒英美一些國家的模式,緩解法官量刑權力過大所帶來的問題。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正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要想解決我國法官裁量權失衡的狀況,在提高審判人員的執法素質的同時,應當細化法律條文規定,提高裁量權的可操作性。
“美國一位資深法官曾經說過,檢驗刑事法官能力的最好尺度不是定罪,而是量刑水平,判斷刑事法官的基本功是否扎實也要看他在量刑方面的表現。的確,不懂法律的陪審團就可以決定定罪問題,量刑卻需要受過專業法律訓練的法官定奪。”吳丹紅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學專家則認為,量刑裁量權的運用直接體現著法官的法治理念、法律素養和司法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在這方面法官是需要有專門的理論和方法指導的。對于我國的法官群體而言,這是任重道遠的。(溫淑萍)
許霆案歷程
2006年4月21日 許霆利用ATM故障漏洞取款17.3萬元。
2007年5月22日 許霆在陜西寶雞被控制。
2007年11月20日 廣州中院作出一審判決,許霆犯盜竊罪,判處無期徒刑。許霆上訴。
2008年1月9日 廣東高院作出裁定,撤銷一審判決,將許霆案發回廣州中院重審。
2008年2月22日 廣州中院重新組成合議庭,公開審理了許霆案。
2008年3月31日 廣州中院判決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罰金2萬。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