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云南分公司所謂的“返航”事件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本屬企業內部的矛盾被激化為一起公共事件。事情鬧大之后,無論是飛行員,還是相關航空公司,都選擇了沉默應對社會質疑。而因擔心旅游業利益受損,云南地方政府倒坐不住了。
這個事件最終該如何收尾,輿論很關心。不過,比之當事飛行員究竟應該得到怎樣的處罰,我以為,更重要的還是要對其行為的性質有一個更清楚的認知。
這起事件過程并不復雜。一群飛行員因為鬧情緒,從出發地飛到各自的目的地上空后,又借故全部返航,使得眾多旅客權益被嚴重侵犯,也導致出發地機場大量旅客滯留。飛行員們鬧情緒,是眾所周知的自由流動不順所致。而飛行員想“跳槽”,則是為不同體制的民航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所吸引,為物質利益所驅動。
在一個現代商業社會當中,自由人追求更高的合理合法物質財富回報,本無可厚非,但偏偏飛行員屬于特殊人群——飛行員的自由流動與飛行員的培養體制之間存在雙軌,與國有民航企業之間傳統的勞動關系存在矛盾。因此,在民航業的市場化造成了飛行員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時,飛行員日益成為稀缺人才,而他們的“老東家”自然不肯輕易放行,任其自由流動。
近幾年來,由飛行員“跳槽”所引發的官司與新聞并不鮮見,飛行員們集體“請病假”的事情也不止在一家航空公司出現。隨著市場化的深入,原本在計劃體制下相安無事的勞企雙方,開始有了摩擦,乃至對簿公堂,成為公共事件。而越來越多的類似事件發生,也傷害了雙方的感情。
面對飛行員十分緊缺的現實問題,有人認為,民航業主管部門應盡快放開國內飛行員培訓門檻,并取消引入外籍飛行員的各種限制;同時,應嚴格限制國內航空公司引入飛機的速度,實行飛行員到位再引入飛機的機制。類似的意見都值得去聽取,歸根結底,唯有從根本上解決飛行員短缺的問題,才會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不過,飛行員縱然有再多理由,即便有再大的委屈,也不能無視旅客的權益,不能將旅客的安全拋在腦后。這一次的“返航”行為,是對于商業規則和職業精神的蔑視,是“挾乘客以逼公司”,其性質十分惡劣。在飛行員的收入已經遠遠高于社會平均薪酬的情況下,當事人在更高工資利益的驅使下,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對付”航空企業,完全背叛了起碼的職業精神。
飛行員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曾經有著深深的傳統體制的烙印。而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之時,脫胎于傳統體制的飛行員群體當然不能忘卻歷史的紐帶。飛行員與航空企業的糾紛,屬于非典型的勞企之間的矛盾。正因為其“非典型”性,故飛行員們在求解矛盾的過程中,更必須恪守職業精神。如果只為一己之私利,而置眾多旅客的利益于不顧,那么這種做派就顯得很不磊落了。
(文/汪曉波;作者為第一財經日報評論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