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禁止都可列入調解受案范圍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民調解的受案范圍只是局限在公民婚姻家庭方面的矛盾糾紛。隨著社會轉型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利益格局的調整,矛盾糾紛的主體由公民與公民轉化為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單位之間;矛盾糾紛的內容也由婚姻、家庭、鄰里、繼承、贍養等簡單糾紛發展為經濟糾紛、下崗待崗職工與企業的糾紛、勞資關系糾紛、物業管理糾紛以及動拆遷糾紛等等。
為此,《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第20條將人民調解的受案范圍限定在: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這一規定無疑擴大了人民調解的受案范圍。
但是,實踐的發展又突破了這一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人民調解已經參與到法人、社會組織之間糾紛的化解中。有些地方人民調解已經參與到輕微刑事案件的化解中并取得了積極效果。
面對人民調解工作領域不斷擴大的趨勢,人民調解立法將如何回應?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人民調解法將科學界定調解范圍,將民事糾紛、輕微的刑事糾紛、刑事自訴案件及刑事附帶民事糾紛納入調解范疇。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強制性禁止規定的都可以調解,鼓勵采用民間調解方式解決,節約司法成本。
實踐證明,人民調解還可以充當特定案件民事訴訟的前置調解組織。上海長寧區、楊浦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在法院設立人民調解窗口,積極開展訴前調解和審前調解。當原告就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小額債務、小額損害賠償等糾紛向法院起訴時,法院爭得當事人同意,暫緩立案,請其到人民調解窗口申請調解。調解成功的,即以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名義出具人民調解協議書;調解不成的,由法院審查立案。這對于減輕糾紛當事人的“訴累”、分流法院的訴訟壓力、提升人民調解的權威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調解法將總結吸收實踐中的有益做法,考慮有條件地設置人民調解前置原則,如規定婚姻、家庭、相鄰關系、侵權、賠償以及小額經濟糾紛等先行調解,不經調解不能到法院起訴。
調解書法律效力將獲提升
人民調解協議書的效力問題是制約目前調解工作的一個“瓶頸”。現有法律沒有確認調解協議書的法律效力,調解員費盡心思幫助糾紛雙方達成的調解協議,往往不被調解對象當回事,難以執行。一旦一方當事人反悔,拒絕履行調解協議書規定的義務,調解書就如同“一紙空文”。
調解協議書沒有強制力,直接削弱了調解的權威性,“久調無果,調成亦無果”的狀況也造成了社會成本的增高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影響了調解的效力和人民調解員的工作積極性。
有關專家建議,此次立法要進一步提升人民調解的效力,如規定調解協議達成后的一定期限里,當事人放棄訴訟權利的,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力。
人民調解法還將規定:調解協議達成后送交法院,經法院審核確認后生效,等同于判決書的效力。或者規定一定的帶有懲罰性的措施,如規定被法院裁定維持的調解協議,反悔一方要承擔對方當事人因此而產生的訴訟費用等,以有利于在全社會樹立誠信意識,自覺履行調解協議。
據悉,人民調解員的選任條件在人民調解法中將得到提升。在具備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并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的基本條件基礎上,規定行業性、專業化、職業化調解組織的調解人員必須具備大專以上法律專業文憑,實行資格考試準入和年審注冊登記制度,加強對調解人員的管理。
司法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立法將強化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管理,增加司法行政機關管理職能,把我國民間調解(仲裁除外)統一、規范管理起來,以有利于推進民間調解制度的發展。(記者 柴黎 袁定波)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