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潛艇駛過觀摩艦接受聯合導演部檢閱。 中新社發 王麗南 攝
|
日前,“中國潛艇VS美國航母”的新聞成了各大媒體的“寵兒”。
最新的消息是,臺灣媒體“曝料”稱去年11月美軍“小鷹”號航母戰斗群訪港未遂后返回日本母港,但在行經臺灣海峽途中,被解放軍的軍艦和潛艇盯上,雙方對峙長達28小時。此報道立即引起西方媒體的關注。
其實,西方媒體炒作此類新聞,除了其政治目的外,還說明航母是怕潛艇的,其防御網有漏洞。
俄偵察機兩次“騷擾”“小鷹”
“小鷹”號航母隸屬于美海軍第七艦隊。第七艦隊成立于1943年3月15日,其前身是由麥克阿瑟領導下的西南太平洋海軍部隊,其母港設在日本橫須賀,是將來干涉東亞地區的“橋頭堡”。在較大戰役中我們都能看到“小鷹”號的“魔影”。
但是,“小鷹”號也存在著防御漏洞,其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它曾在短短一個月內兩次被俄羅斯偵察機拍照。
2000年,俄羅斯空軍偵察機在日本海先后兩次成功地對以美國“小鷹”號母艦為首的航母編隊進行了偵察拍照。俄羅斯空軍總司令指出,這是有計劃的偵察行動。他說,當俄羅斯飛機出現時美國軍人感到十分意外,從照片上可以看出航空母艦的甲板上一片驚慌失措。只是在俄羅斯第二組飛機出現時,美國戰斗機才起飛攔截。
這一事實有力地證明了航空母艦編隊也可乘虛而入,不僅能偵察到,也能出其不意地攻擊它。
航母并非無懈可擊
實際上,航母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諸多致命弱點。如:目標大易暴露,反導能力弱,易被對方攻擊;艦載機起降受自然條件特別是天候、海洋環境的影響,以及在海上地形復雜的島礁、水深較淺的近岸海域機動能力受限;易爆、易燃物品多,一旦引起火災,后果不堪設想;物資消耗大,后勤補給困難;飛行甲板和艦體水下部分通常采用優質高強度合金鋼制成,但它只能抵擋半穿甲彈戰斗部的進攻。
有專家指出,如利用航母戰斗群進行海上補給時(此時艦載機無法起降),或航母艦載機放飛和回收時(此時航母航向、航速比較穩定,機動受限,艦載機無法作戰),予以突擊;利用夜間能夠完成起降的飛行員數量少,甲板彈射、回收飛機的時間要比白天長的時機,予以打擊;利用航母艦載機一般只能在6級以下海情的條件下起降,且對起降時的能見度要求高,而己方岸基飛機能起飛的時機,可以給敵航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
潛艇是航母的一大克星
資料顯示,二戰期間航母通常不帶火炮,但航母有護航艦隊。航母艦隊對潛艇的打擊距離等于驅逐艦火炮的射程,而潛艇當時仍然是用直航魚雷攻擊,所以潛艇是無法接近航母到發射魚雷的距離的。
可在二戰結束60余年后的今天,潛艇技術有了極大的改變。如今,潛艇除有很好的隱身功能外,也能載許多威力巨大的武器。重要的是潛艇的攻擊距離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過去潛艇要靠上去接近到1公里,最多幾公里距離時才可能發射魚雷,如今潛艇已可以攜帶射程200公里甚至是500公里的反艦導彈,可以在距離航母幾百公里外就發動攻擊。以潛艇兵力在敵航空母艦戰斗群接近航路附近海域設伏、游獵,能達成出敵不意,破敵航母編隊的目的。
與空中和水面威脅相比,航母戰斗群對付水下潛艇的威脅要顯得更困難一些。任何水面航母艦隊是難以在距離潛艇幾百公里距離上發動對潛艇的攻擊的,因為在這樣的距離上根本無法發現潛艇。當然,一艘大型航母的反潛兵力配置有多層:反潛機、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反潛直升機,以及反潛導彈和魚雷等。不過,隨著戰略任務的調整與變化,航母戰斗群中的反潛兵力有削減的趨勢。而潛艇的攻艦能力有所增強,從而使得潛艇成為打擊航母的有效武器。(魏岳江 張強)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