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5:在極度惡劣的作業條件下,中日雙方的水下考古人員都盡了最大努力,卻無法為“南海一號”進行準確的定位,也就無法對“南海一號”展開水下考古。與心情急切的水下考古人員不同,“南海一號”似乎更愿意隱身海底,繼續它的沉睡。
主持人:這次合作對于我們了解“南海一號”來說有什么進展嗎?
張威:還是有幫助的,因為是按照這個水下考古程序吧,這次1989年是屬于預備性的調查,就是說在正式工作之前的,大規模發現之前的一種對水域的情況,對于這個整個的海底情況啊,它的水濕環境,這方面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現場整個工作的條件你可以有個了解做一個準備,所以這方面還是達到了一個目的。
主持人:對于船的形狀和里邊的文物呢,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嗎?
張威:沒有,1989年的時候就基本上沒有找到,因為沒有找到船的主體嘛,所以那些痕跡,那些東西也都沒有發現。
主持人:日方有沒有收獲?
張威:日方就是下去以后,他們就是幫助我們獲得了一個草圖上來,別的也沒有,就是一個發現了一個瓷片吧。
主持人:什么樣的瓷片嗎?
張威:是一個白瓷片,就拿這瓷片又去回到廣東省,到廣東省博物館,因為(1987年)所有的上交的這些文物,就是“南海一號”都放在那了嘛,就跟現場他們那個船去比對一下,而且圖是我畫的,我還畫了一張圖什么的,就比對確認,確實也是這條船的。那么就是說呢這次工作基本上我們還是在這個沉船范圍遺址進行工作了,就是沒有偏離太遠,但是遺憾的是就是沒有大批發現。
解說6:盡管中日合作對“南海一號”進行的水下考古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對于成長中的中國水下考古隊員來說,這仍然是一次十分寶貴的學習和實踐機會。作為中方水下考古隊員之一,張威開始了對“南海一號”的第一次水下考古。
主持人:你的準備很充分嗎?
張威:當時也剛學潛水不久,也就是沒有,實踐經驗很少吧但是日方他來的人都是老潛水員,比較有經驗,就是都下去了,下去了還可以做。我們一共三個人能下,他們兩個人是作為做了一個成對潛水吧,就下去看看,但是我一個人沒有伙伴,這種情況就是,只好我一看就當時現場臨時決定,用他們那個打撈局那種潛水設備,我以前都沒有用過,就是它叫那個KMB,就是戴一個頭盔的全面罩,就整個靠那個水面空氣了,不是背氣瓶的。
主持人:多深呢?水?
張威:當時水是二十七米。
主持人:二十七米對于潛水來說難度大嗎?
張威: 水深二十七八米的情況下呢,你在水下作業的時間非常短,這是不可抗拒的一個自然規律,就是人可以你在多少米水深,你停留時間是根據你這個壓力,是有限度的,因為十米就一個大氣壓,在二十多米深的情況下就承受三個多氣壓這種壓力環境下,你不可能停留時間太長,
主持人:能見度呢?
張威:能見度是零啊。當時我們大家的共同感覺就是,水下實在是什么也看不見,只能就是靠手摸,
主持人:什么情況呢?
張威:當然我就只摸了一個木片嘛,就是把那個木片取上來了,懷疑是一個船的什么碎片啊,然后繪了一個草圖,就是根據這個基本上摸的情況吧,上來以后基本畫了一個大概的形狀,但是很不準確。
解說7:1989年之后,因為環境惡劣、經費不足、缺乏先進的技術手段等種種原因,中國對“南海一號”的水下考古沒有繼續進行,但張威和他的同事們對于水下考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總有一天,他們會讓“南海一號”科學、安全地重見天日。
沉寂十二年
他期待與“南海一號”的再次相遇
主持人:就是讓你放不下,讓你不能釋懷的原因是什么呢?
張威:還能不能再找到了,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
“南海一號”高調出水
整體打撈方案能否復制
主持人:將來我們會打更多的沉船,
張威:我覺得以后恐怕再這么打撈也很難,
廣袤的海域
中國水下文物又將如何保護
主持人:那是不是意味著還有南海二號,南海三號?
張威:盜掘水下文物的已經很猖獗了,
解說8:隨著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沉船進入考古人員的視野。對于張威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每一次水下考古都是一項充滿艱辛的探索之旅。1998年12月,張威帶隊前往西沙群島進行水下考古,此前中國水下考古都在近海,這是離岸最遠的一次海上考古行動。
紀實段落:出發、海上過新年、水下作業(拍攝時間1999年)
這次遠赴西沙群島的水下考古,標志著中國的水下考古日益成熟,而這也為重新展開“南海一號”的水下考古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解說9: 2001年,張威所在的水下考古中心從香港獲得一筆贊助,對“南海一號”的水下考古重新啟動,而這時距離1989年對“南海一號”的第一次水下考古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
主持人:當你這這一次重返“南海一號”之后,你發現有沒有人動過,
張威:上面已經全是這個淤泥,已經完全給它蓋上了,可以說沒有人動過了。那個海域是個正好是一個捕魚區,就是每天有大量的拖網的漁船從這里來回過,像那個我們從聲納(儀器)看那個拖網的痕跡特別清楚,它已經上頭被魚網給拖平了,
主持人:十幾年怎么保護下來?怎么能保證別人不去冒這個險?
張威:不是那么好,那么容易就給它能夠再,這么好的能夠打撈走的,這是一方面,而且再往回找,這個也是很難找的。像我們自己重新找,我們是有精確坐標的,就是1989年的坐標,又去返回去找,而且我們把英國的坐標也買回來了,在當年(1987年),在船上工作的一個英國人他定的位,就是等我真正找到這條船的時候,就是進行精確定位的時候跟他原來定的位一比,這個誤差非常大。
主持人:收獲呢?這一次?
張威:主要是這個收獲又定位了,然后而且呢2001年的同年十一月,我又去做了一下,因為心里還是覺得很不踏實,又去重新定位一下,把這個船艙也找到了,這時候才慢慢明白這個船的規模。
主持人:什么時候?
張威:到2002年,肯定這個船的遺址就在這,確定無疑了,那2002年開始就大規模的開始全面的調查發掘。
解說10:2002年3月,張威和其他隊員繼續對“南海一號”進行水下考古,中國的水下考古隊員第一次親手觸摸到了“南海一號”。
主持人:當時怎么就決定進入船艙了呢?
張威:一個是在正式發掘之前允許進行局部的試掘,就是中間它打開一部分主要是看里面的取一些文物標本,進一步確定那個船的價值,實際上我們只打開了一小塊,四米的探方,兩米乘兩米的探方,
主持人:你進去困難嗎?
張威:不是,它這個概念是這樣的,有一些報道確實就是,記者在那主觀想象,什么打開一個小窗口了,看到里面什么東西,不是這個概念,不是像那個現代的大沉船,比如說泰坦尼克號以后鉆進船里面去,來回可以看那個船艙里面,不是那個概念,它是從上往下,是一個平面的概念,實際上是它是一個船艙的上面是泥,泥掀開了,掀開以后呢,就馬上暴露出成摞的瓷器了,
解說11:在“南海一號”一個面積僅幾平方米的小艙內,水下考古隊員就打撈出上千件精美絕倫的瓷器。
現場采訪
張威:景德鎮窯,青瓷,這是個嬰戲圖,里邊。
王志:這有圖案嗎?
張威:有圖案吶,你看這個。
王志:很抽象的。
張威:對,它就剔,很熟練的,然后就是這種中國畫的寫意的意思。
王志:我能拿一下嗎?
張威:可以。
王志:很薄啊。
張威:很薄啊。
王志:很輕?
張威:對。
王志:這個底下是什么?
張威:這個是我們編號。
王志:這是編號。
張威:就是編號,對,就是2002年的出水的嘛,2002年南海一號,T2014,第435件。
王志:這還是做的比較精致。
張威:也規整,有好多外銷瓷,你可以看,我們的東西多了,有很多是變形的他也摻到里邊去了,燒的變形的,就是,就跟那個偽劣產品那也是混到里邊連賣,這個船的都是精品,
主持人:但是那么多的文物,那么多大量的瓷器,已經是出水了,會不會對當今的文物市場產生沖擊?
張威:如果你要可以賣,那肯定帶來很大沖擊,馬上價錢就得下來了,這是肯定的,現在因為文物市場,聽說這個海撈的有一個專用名詞,就叫海撈文物,就是海底撈上來的文物,專門有賣這個,還有做假的,做點假的東西上去,假的小貝殼粘上賣,你看著跟海底撈上來的東西,現在有,確實有這個需求,有這個市場,但是因為它不會直接拿出去出售,我老說文物這種價值,對于考古是一種虛擬的金錢,它是實現不了的價值,你不能賣,價值得通過商品流通,商品交換,價值才能得到實現,但是我們可以說它這個碗應該是什么樣什么價,可能是十萬,可能是一萬,也可能是幾千塊錢,但是實際上你作為博物館收藏,考古學家來講,你是不可能拿去作為商品去出售的
主持人:對于你們自己來說呢?那么可愛的東西留幾件行不行?
張威:那是絕不可能的,這是我們作為考古的一個最基本的職業守則吧,這個公共守則,可能所有考古工地,哪個考古隊員的絕對都不能這么干,首先我們就那就是知法犯法了,這個應該就是國家所有了,
主持人:海底也看不見啊,不像大陸,挖掘的話眾目睽睽有電視直播。
張威:這個也是眾目睽睽啊,每個潛水員他得出水啊,出水的話哪個東西你放在哪里啊,底下比如說有一些文物,有一些東西,你藏起來,我們也是每個人出水有紀錄的,你下去干什么任務,上來以后都得脫潛水服,你馬上就得著裝卸裝,那時都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方面是有這個制度要求,這個職業也是這種工作守則。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