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馳騁海戰場,離不開觀察通信、航行保障、精確射擊,這些武器系統猶如艦艇的“眼睛”和“耳朵”,關系著艦艇的“生命力”、戰斗力。南海艦隊某保障基地艦載系統處處長包和平,就是一個專門讓艦艇“耳聰目明”的人。
2005年3月,包和平由基地科技處處長,調整為使命任務更加繁重的艦載處系統擔任處長。“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不久,一批潛艇列入轄區范圍。已在裝備系統工作多年的他,本以為保障起來可以像以前一樣得心應手,誰知碰到的卻是“走麥城”。
那次,某潛艇參加上級組織的大規模演習,作為專門負責艦載武器系統維修與管理的掌門人,包和平奉命伴隨保障。
怕啥就有啥,就在演習前兩天,潛艇聲吶出現故障,收不到聲波信號,不僅水下魚雷攻擊的精確度受到影響,而且危及潛艇航行安全。故障不能及時排除,潛艇就無法準時參加演習。受領任務后,包和平立即將維修指令下達到承擔搶修任務的部隊修理隊。然而,只有3名聲吶技術人員的修理隊,此時人員全在異地執行搶修任務。“遠水解不了近渴”,不得已,包處長只好打破修理常規,向保障力量充足的某軍械修理工廠求助。故障雖然最終被排除了,但還是耽誤了出航時間。
“信息化戰爭戰機稍縱即逝,過去打仗論年、月、日計算,現在論時、分、秒。如果戰時還是這樣專業分割式的保障模式,何談效率。”此次的“走麥城”,讓他感觸很深。
在他的倡導下,基地對現有裝備技術保障力量進行重新“洗牌”,撤銷合并了6個作用不夠明顯的修理車間,調配增加了9個修理中隊的技術人員,使人員編制更加合理,職責分工更加明確,有限的保障力量發揮出最大效能。2005年10月,海裝艦技部在基地召開了現場觀摩會,他們的做法受到與會人員的好評。
現在,這個基地每年承擔修理艦船數十艘,而因技術力量不足影響保障任務完成的現象再也沒有發生過。
去年的一次演習前夕,某型艇雷達發生故障,由于該裝備剛剛列裝不久,基地尚未對此新裝備形成保障能力,無奈之下,只好向生產廠家求助。恰逢此時,該工廠人手緊張,盡管包處長這邊急得團團轉,廠家就是按兵不動。
未來戰爭越來越表現出軍民一體化的特點,作戰保障任務繁重,僅依靠軍內力量無法完成任務。信息化條件下,保障基地該如何開展軍民一體化保障?對于包和平來說,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
只有下到河里,才知水有多深。近年來,在上級機關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先后與全國30多家地方工廠、科研院所簽訂了相關保障協議,建立“軍民修理力量聯合保障”新模式,為部隊遂行應急保障任務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形成了戰時軍民聯合保障合力。
不久前,轄區大量艦船需要緊急搶修,在保障力量不足與裝備保障任務繁重的突出矛盾面前,在軍內外多家地方設備廠所的協同下,受損戰艦很快修復完畢。
在包和平的努力下,“裝備技術軍民聯合保障中心”的牌匾在該基地即將掛起。“這是我們探索出的艦載武器軍民一體化保障的新路子。”說這話的時候,包和平的臉上寫滿了自豪。(楊軍 周亞文 李根成)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