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暗號和線人“接頭”
張浩找到這兩處房產,其中一套居住人正是陸風的父母。張浩和兩位老人講明情況,老人通情達理,告訴張浩,容他們一段時間去租房。但另一套房產就遠沒有這么順利。
居住在另一套房子里的男子,自稱是陸風的債權人。陸風因欠債將這套房產抵押給他。張浩核實后發現這套房并沒有做抵押登記,于是給男子講道理,沒有抵押登記和合同,法院不能認定是抵押財產,只能作為可執行財產來拍賣。但男子情緒激動表示不離開。
張浩多次和男子溝通,并與樓盤物業方聯系,發布了騰房公告,15天后,張浩發現兩套房產全部騰空。這兩套房產經拍賣、補辦登記手續后共執行近110萬元,成為北京市首例成功的大額懸賞執行案。
對張浩來說,這起案件雖然意義重大,但難度并不算最大。“這種靜態現場還比較好處理,難處理的是動態現場。”張浩說。在北京市二中院公告懸賞的近30起案件中,他承辦了一半案件。王志軍庭長介紹,有一年大年三十,張浩為查一輛奔馳車的線索,在外面蹲守了一宿。
杜巖印象深刻的是另外一個案子的核實過程。“我們的法官去南方一個鎮上找線索人,線人先約在鎮政府門口見面,過一會兒又打電話變更到一個咖啡館,過一會兒又變成和我們用暗號會面。會面之后線人不愿意透露真實姓名,整個過程像是拍電影。”
“懸賞的方式是有一定風險的,公安部門也有懸賞通緝,但是懸賞通緝和懸賞執行最大的區別就是力度保障。懸賞執行是民事執行程序,必須要自愿,前期投入的費用、時間要申請人負擔,效果肯定不能和國家負擔通緝賞金相比。”王志軍說。
即使這個成功的案例,從核實線索到完成拍賣,也整整處理了一年。除了時間成本,還有人力和財力成本。王志軍算了一下,北京市二中院在4家報紙上發公告,僅公告費就花費10萬元,這筆錢是法院先墊付。大多數案件沒有執行成功,錢法院就會一直墊付下去。為提高執行效率,法院派專人專車承辦案件,天津、河北、江蘇、浙江,線索到哪里,核實就要落到哪里,但大部分線索都無法落實執行款。
保密是首要原則
當北京市二中院完成執行、預扣賞金的時候,李欣然已經忘記了這件事。爆料過去一年,法院沒和她提過賞金的事情,李欣然不再奢望拿到幾十萬元賞金。直到最后法院通知李欣然領賞金,她才又記起這事。法官張浩于是開玩笑問她:法院講誠信吧?
但直到李欣然把賞金領走,法官杜巖雖然和她多次聯系,始終沒弄清楚兩個問題。一個是,李欣然和被執行人陸風到底是什么關系;另一個是,李欣然是如何掌握到那條線索。“這些牽涉到線人保密原則,我們不去細究。”杜巖說。
“保密,是為了保護線人。保密是懸賞執行中最重要的操作守則。能提供真實線索,特別是有價值線索的線人,往往都是被執行人最親近和熟悉的人,他們因此能掌握被執行人的財產信息。但這樣的人一旦暴露,也很容易遭到報復。做好保密工作,我們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庭長王志軍介紹。
操作程序中的第一條守則就是單線聯系。李欣然每次和法院聯系,都是與法官杜巖通話,她不知道具體承辦法官是誰。庭長王志軍開玩笑說,懸賞執行有點像影視劇里的特工情節,李欣然、杜巖、張浩、銀行之間都是單線聯系,甚至王志軍也不知道線人李欣然的真實資料。
第二條守則是流水操作。杜巖負責聯絡線索人,張浩是核實線索、處理可執行財產的承辦法官。收集線索與核實線索兩項內容要分工進行,不能由同一個人處理。
第三條守則是過問權限。核實線索的承辦法官不能過問線人的情況,而作為主管庭長,王志軍認為自己不具體操辦案件業務,也無權過問線人的真實資料。
因為一直沒音信,李欣然曾經擔心,房產執行之后,賞金是否會兌現。王志軍解釋,其實這種顧慮沒必要。
懸賞執行之前,法院在媒體上公布拒不執行人名單,會詢問申請執行人的意愿。自愿懸賞是懸賞執行的另一個重要原則。如果申請人同意進行懸賞,要給法院簽署一份“承諾函”,寫明執行金額、范圍、賞金比例、數額。法院按照申請人的意愿,在媒體上發布懸賞公告,并指派專人承辦案件。法院在查實、拍賣可執行財產后,就會從執行完畢的財產中預扣賞金,通知線人領取。這就是懸賞執行的完整程序。
賞金繳稅嗎?
李欣然來領錢的時候,張浩第一次見到她,她興奮中有些緊張。張浩很理解,這和中彩票不一樣,李欣然畢竟是第一位領走高額懸賞金的人。這筆錢怎么定性、以什么程序領、領走之后有什么手續,她完全不知道。
“賞金需要繳稅嗎?幸虧李欣然沒問,否則還真不知道怎么答復好。目前我國法律上對這種收入沒作出詳細說明,賞金算經營收入列入納稅范圍嗎?我們現在也不能確定。”王志軍庭長坦承。
除了納稅,還有一些實踐中的問題不明確,比如,賞金比例是否應有上限。這起案件如果1.5億元全部執行成功,那么賞金將達到3000萬元,這會不會產生負面的社會效應,王志軍希望法律給予界定。
陳桂明教授認為,被執行人長期下落不明或被執行人故意轉移、藏匿財產時,強制執行手段顯得蒼白無力。在這種情形下懸賞執行制度的出現,可以說是強制執行和調查權的一種延伸。這種制度讓社會力量成為法院執行力量的補充,可促進大部分案件得到執行。
但是,懸賞執行制度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申請執行人增加了大量負擔,其債權的實現還要額外負擔高額的懸賞金。因此這項制度現在只在試驗的階段,也不是所有案件的執行都適用這個制度。
西城區法院執行一庭庭長胡健非常贊同這種觀點。雖然從2004年起西城法院已推行懸賞執行,但他認為效果不好。懸賞執行只能是解決執行難問題的補充辦法。這種制度一是受限于提供線索的群眾面窄人少,二是懸賞執行的資金很難到位。胡健庭長認為,解決執行問題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完善的公民誠信體系,以及良好的社會風氣。
分析過懸賞執行的先期投入之后,北京市二中院執行庭王志軍庭長感到,這項制度只是針對當前執行難的一種全新嘗試,但不適宜作為長效機制。“公告費等成本太高,這些都要申請人負擔。中院管轄的案件申請人以企業為主,有時還難以承擔;基層法院管轄的申請人有些本身就是處境困難的個人,再負擔賞金和核實成本確實很困難。”
實踐者對于懸賞執行的擔憂還算溫和,一些法學研究人士則對這項制度提出更嚴厲的質疑。南京大學法學院張帆、陸藝提出,法院“懸賞執行”經費從當事人的執行標的中提成,這并未出現在國家制定法的正式文本中,沒有法律依據。
時評人陳隨有則擔心,一旦“懸賞”執行成為普遍,有可能增加法院的惰性,一些法院有可能通過暗示等方法,鼓勵執行申請人提出“懸賞”申請,通過向執行申請人轉嫁成本來達到執行目的。
王志軍庭長也發現,政策上允許當事人委托律師調查財產后,律師的參與和懸賞執行形成了制衡關系。律師有主觀能動性,申請人可以委托律師積極去調查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也就不必采取懸賞的方式。懸賞,本身就是、也應該只是促進執行效果方式中的一種。(袁婷)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