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大旱,千萬人喊渴
12月17日,江西南昌細雨濛濛,如果不是牛毛般的雨帶著刺骨的寒意,還以為是在梅雨時節的江南。
然而,江西正經受著干旱的煎熬,鄱陽湖遭遇了50年來最大的旱情。
江西省水利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湖口縣7個鄉鎮22個行政村4.6萬人因鄱陽湖水位下降出現用水困難。而今年大旱,除沿湖工農業供水嚴重受影響外,周邊600多萬名城鎮居民生活也大為不便,對包括南昌、九江的1000多萬人的生活造成影響。而航運、漁業的影響更為明顯。
“現在從南昌到鄱陽坐船走贛江支流得繞彎。要多走上百公里路。豐水季節,有不少航道可以走1000噸的航船,但目前只能走200噸的漁船。”當地一位居民這樣介紹。
鄱陽湖的干旱存在周期性?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院長、鄱陽湖生態環境與資源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影教授認為,長江中上游來水偏少,也是導致鄱陽湖大旱的另外一個重大因素。
“鄱陽湖是一個過水型湖泊,一旦長江水位降低,與湖面形成落差之后,湖內的水就直接流到長江里去了。”比如,2006年七八月份,長江上游部分地區出現建國以來最嚴重旱情,長江中上游來水明顯偏少,當年8-12月,五河入湖水量為211.5億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少22%。
“鄱陽湖的干旱存在周期性”,在江西采訪期間,堅持這一看法的專家為數不少。劉影表示,已經有專家得出了一致的觀察結論:鄱陽湖干旱以10年為一個周期。
當地媒體的報道專門進行了比較分析:“上世紀60至70年代,鄱陽湖水量偏少,70至80年代,水量比較多,80至90年代,水量中等,90年代至2000年,鄱陽湖水量較多,1992年、1995年、1998年、1999年四年出現嚴重的洪水災害,但是自從2000年之后,鄱陽湖連續幾年出現旱情,進入了干旱期。”
枯水問題是鄱陽湖的慢性病
江西省山江湖區域發展中心、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譚晦如說,2003年以后的幾年,鄱陽湖包括長江流域降水量開始偏少,流域性的枯水問題開始呈現。
2003年江西大旱,湖口縣鄱陽湖水域的水位才有7米多。2004年、2005年的8月份,鄱陽湖流入長江的水非常少。2006年10月份,鄱陽湖就到了歷史最低水位。
現在,鄱陽湖的枯水期被“拉長”了。以前,一般是每年12月份鄱陽湖才進入枯水期,到第二年3月份結束。正常情況下,鄱陽湖在每年10月份水位才開始下降,次年4月份開始上升。但最近三四年,鄱陽湖在10月份就到了以前12月份才能達到的低水位情況。這一情況與長江水位變化情況類似。
最近幾年,江西省山江湖委辦公室提出課題,研究鄱陽湖枯水問題,或者說是生態缺水問題對湖區生產生活供水、對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對水生植物、魚類資源、鳥類棲息,以及漁業生產、農業生產、血吸蟲病防控等的影響和對策。
譚晦如形象地比喻:洪水是疾病,枯水是慢性病。慢性病往往得不到重視,但是一旦造成生態缺水后果就不堪設想,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
“候鳥保護神”的憂慮
“我的職責之一就是讓這些候鳥安全越冬!”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劉觀華說,現在覺得壓力很大:“鄱陽湖水位降低對鳥類有很大影響!”
據介紹,鄱陽湖干旱導致候鳥的棲息環境遭到破壞,使很多候鳥逐漸離開鄱陽湖核心地帶。即使是繼續棲息在鄱陽湖內的候鳥,也因為水域面積的急劇減少而不得不集中擠在大湖池等兩個湖泊內。
“目前,兩個湖內集中了數萬只候鳥,候鳥過于集中在一起,一旦禽流感疫情發生,大批候鳥將面臨滅頂之災!”劉觀華擔心地說。
另外,干旱使候鳥的食物來源急劇減少,直接威脅這些候鳥的生存。
據介紹,不同的鳥類吃不同食物,有的吃草根,有的吃魚蝦,比如:白鶴的食物為枯草塊莖,但由于目前水位不夠,對枯草的生長有很大影響。干旱對植物帶來影響,進而逐漸擴散到這些前去棲息的候鳥身上。
“這幾年我們做了調查,保護區重要鳥類白鶴、東方白鸛,因為干旱不斷向邊遠地區分散。 ”
◎旱情
降雨量半世紀來最低
2002年,年平均降水2011毫米,降雨偏多20%;
2003年,年平均降水1350毫米,降雨偏少20%;
2004年,年平均降水1436毫米,降雨偏少15%;
2005年,年平均降水1732毫米,正常;
2006年,年平均降水1678毫米,正常。
以上是江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愛華為本報記者獨家提供的數據。
截至2007年12月16日,江西省年平均降水1251毫米,偏少24%。尤其是今年9月15日以來,江西全省平均降雨量為42毫米,創近50年以來歷史最低。江西境內50個縣的降雨量之少,也創歷史最低。
而鄱陽湖流域降雨偏少,又導致了五河(贛江、修河、撫河、饒河、信江)入湖水量相應減少。
◎追問
旱情對氣候有無影響?
譚晦如認為,鄱陽湖和長江流域的枯水狀況,與全球的氣候變化有關。從現象上來看,長江流域降雨出現異常,區域降雨不均勻,長江以北雨水較多。具體體現就是這幾年淮河經常發洪水,黃河流域的降雨量也不錯。但長江流域降水量減少,而且在區域上非常集中。長江的枯水情況對長江下游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鄱陽湖附近居民就“靠水沒水喝”。
鄱陽湖干旱,對未來江西乃至更大范圍內的氣候有無影響?“肯定有!但具體在多大的程度上影響到氣候,尚沒有研究。枯水期湖區植被也會受到破壞,從而直接影響漁業,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譚晦如等數名專家均如此表示。
◎前景
若干年后,鄱陽湖將自然消失?
江西省山江湖區域發展中心、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譚晦如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論斷:若干年后,鄱陽湖將自然消失。
他解釋,鄱陽湖的植被分成濕地植被和水生植被。按照湖區的演替規律,濕地會逐漸下沉,湖泊面積會逐漸變大,水生植被會越來越占優勢。但同時,由于上游泥沙會逐漸堆積,濕地沉降的速度如果慢于泥沙淤積的速度,湖泊面積就會相應減少,最終,很多年之后,鄱陽湖也將自然消失(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
盡管目前鄱陽湖還在沉降,但沉降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泥沙淤積的速度。
有關鄱陽湖
長江中下游最大調蓄器
鄱陽湖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達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體面積3583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平均水深8.4米,最深處25.1米左右,容積約276億立方米,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經調蓄后,由湖口注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是一個季節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里,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20世紀50年代以來,鄱陽湖取代了洞庭湖成為中國最大淡水湖。為中國淡水漁業主要基地之一。魚類達90余種,以鯉、鳙、鯽、鳊、鱖、鯰、鯖等較多,以鰣、銀魚著名。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是長江干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我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記者 劉漸飛 劉飛超)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