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6月蓄水成功以來,三峽大壩已順利運行了4年多,但外界對大壩的質量卻有一些議論。
對此,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驗收專家組組長、著名水電專家潘家錚在接受采訪時說,因有著科學合理的設計、優質的施工質量和良好的運行維護,三峽大壩質量優良、安全可靠。對于“三峽大壩可以管500年”一說,潘院士說,這雖然不是一種正式說法,但并非沒有根據。以我個人之見,這樣高質量的大壩,500年沒有問題,壽命甚至會更長!
兩套系統嚴把關
潘家錚強調,混凝土的質量是影響大壩壽命的關鍵性因素。十幾年的實驗證明,三峽大壩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很合理,混凝土十分穩定,保證大壩具有足夠的抗壓性、密致性和耐久性。據悉,大壩是按照抵御烈度為七度的地震標準設計的,而三峽地區歷史上的地震烈度不超過六度。
據介紹,大壩的承建單位長期從事水利工程建設,經驗豐富。同時,三峽工程設置了班組、施工單位、三峽總公司和國務院質量檢查組四級由下至上的檢查體系,隨時對大壩的質量進行嚴格細致的檢查和把關。“我們每次都是徹徹底底地檢查,確實沒有問題才能驗收。”潘家錚說。
此外,大壩內部安裝了很多檢測儀表,可以時刻觀察大壩的運行情況,且定期有人對大壩進行檢查,發現問題馬上報告。這兩套嚴格的監測和維護系統保證了大壩的安全運行。
大壩“裂縫說”真相
針對國外個別媒體“三峽大壩出現裂縫,是‘豆腐渣’工程”的報道,潘家錚指出:“危害大壩安全的結構性裂縫并不存在,裂縫有手掌一般寬的說法,更是純屬無稽之談。”
據介紹,三峽大壩的縫有兩種。一種是設計的縫,即大壩橫截面上的縱縫與橫縫。因大壩體積巨大,需分成多塊建設,然后在接縫處進行灌漿處理,形成一個密實的整體。潘家錚說,由于熱脹冷縮,個別壩段中已經灌好的縱縫,有一部分會被重新拉開,寬度只有0.1毫米左右,細如發絲,被稱為“縱縫脫開”。根據力學原理,受蓄水的壓力作用,壩塊之間的縱縫又會重新貼合。經過嚴格的計算和研究,這部分重新拉開的縱縫,對大壩的變形和應力不會影響大壩的安全運行。他還強調,這種縱縫脫開的現象,在其它高的重力大壩中同樣存在。
另一種是淺層裂縫。三峽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表示,受混凝土溫度變化和氣候干濕等因素影響,大壩表面會產生細微裂縫,裂縫長度均在3米以內、寬度僅0.1毫米,同樣細如發絲。這些淺表裂縫通過灌漿及表面處理便可解決,對三峽大壩的結構安全不會造成影響。
“我們對這些淺層裂縫進行了嚴密的檢查和修補。大壩內的儀表顯示,并沒有水滲入這些裂縫。而且在三期工程右岸大壩的建設中,施工質量進一步提高,600萬方混凝土的大壩上沒有出現一條裂縫,這是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過的事情,我們也算創造了一個奇跡。”潘家錚說。(單姍 王菲)
三峽工程是生態工程(鏈接)
國務院三峽辦主任汪嘯風表示,三峽工程本身就是一個生態工程。“它提供的是清潔能源,如果改用煤炭發電的話,每年要向大氣排放1億噸二氧化碳,而且大壩防洪的作用不可替代,還可以帶動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建設。”據了解,現在庫區的治污能力已超過排污量,三峽長江干流水質始終優于三類,有的地區已達到二類標準。
對于近兩年來川渝地區的水旱災害,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解釋說:“根據氣象專家的分析,三峽庫區的影響非常有限,對氣候的影響不超過10公里,對溫度的影響不超過1攝氏度。重慶地區的暴雨是在上萬米的空間范圍內形成的,三峽大壩只有185米,因此不會造成影響。”
據了解,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中國政府也做了大量工作。僅珍稀和經濟魚類,就已放流多達2億條。同時對一些珍稀特有的陸生動植物,也做了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