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本刊記者/王艷
《南京》:一個美國富翁的“電影慈善”
2006年夏天,美國人泰德·萊昂西斯宣布,他因偶然看到張純如的訃聞和經歷后,決定資助一部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紀錄電影。一年后,《南京》在中國上映。
泰德·萊昂西斯是個明星式的商人,白手起家的希臘后裔,美國在線的副總裁,同時也是美國職業冰球聯盟“華盛頓首府隊”的老板。
《南京》成為萊昂西斯涉足電影的契機。他在華盛頓成立了Agape(希臘語“愛”)電影公司,而《南京》就是所謂“愛的努力”。
這個媒體大亨投入了200萬美元,和足夠多的精力。經過5個月的研究后,萊昂西斯決定雇用著名的“紀錄片二人組”比爾·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來指揮這個計劃。這兩個人先前合作過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的《世貿雙塔》。
2006年3月,萊昂西斯來到南京,花了3個星期和劇組一起采訪了南京大屠殺的32名幸存者。
對于一部紀錄片而言,《南京》推廣過程完美得出人意料。萊昂西斯先與中央電視臺敲定了電視播映計劃。2007年1月,《南京》在圣丹斯電影節上首映,并得到了最佳紀錄片剪輯獎。在“七七事變”紀念日登陸中國,在南京大屠殺70周年紀念日進入美國院線,然后全球發行DVD。
圣丹斯電影節的首映式上,萊昂西斯創造了一個新詞匯“電影慈善”(filmanthropology),《南京》是為“慈善”而生。在萊昂西斯之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和ebay的創始人杰弗里·斯科爾也從事過同樣的事情。
“用電影的方式影響人們對大事件的看法,激發他們行善或者參與捐贈。”萊昂西斯說。顯然,南京大屠殺完全具備成為“大事件”的所有條件:被西方世界遺忘的歷史、人權、宗教、普通人成為英雄。
在收回投資成本后,萊昂西斯將把影片的利潤全部捐給慈善事業,特別是幫助那些經歷過大屠殺的人。
《南京浩劫》: 歷史在商業電影中的價碼
僅在去年年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就接待了8個西方背景的攝制組,這其中既有像中美英合拍的商業電影《南京浩劫》,也有法國羅森電影公司的《南京1937〜2007》《南京》《張純如》這樣的紀錄片。
在這波熱潮中,《南京浩劫》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它是好萊塢關注南京大屠殺的開始。
第59屆戛納電影節上,好萊塢威瑞迪安娛樂公司宣布將同江蘇省文化產業集團合作《南京浩劫》。江蘇集團的董事長李向民表示,影片的投資達到3億,將在2007年春節前后開機,于南京大屠殺70周年祭正式上映。半年后,外景地盛大開工。
今年7月,《南京浩劫》的藝術指導羅冠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影片的工作已經暫停。有消息說,是威瑞迪安公司沒有兌現2000萬美元投資承諾,中方只好尋找新的合作伙伴。
新的投資方歐米伽公司仍是一家好萊塢公司,剛剛成立一年。歐米伽總裁宣布,影片預定2008年秋天在美國影院推出,同時投資增加到4億元。
8月,《南京浩劫》拍攝了預告片的第一個鏡頭,距離最初宣布意向已過去了15個月。
中方制片人新給出的故事架構與《南京》毫無區別:“主要依據當時的新聞、回憶錄和幸存者的遭遇,反映70年前南京淪陷時,以拉貝先生和沃特琳女士為代表的國際友好人士組成的國際安全區委員會,面對日軍暴行進行了種種反抗,保護了一大批無辜的中國平民的故事。”
《南京浩劫》的前任編劇麥克唐納的故事卻是另一個角度。他曾設想通過女性視角描述歷史災難,主線是一位中國母親與歷史真實人物沃特琳在大屠殺時期的交往和經歷。
麥克唐納是歷史學家,經典歷史劇《羅馬》的編劇。繼任者杰夫里·凱恩長于改編間諜小說,并因此獲得過奧斯卡提名。
不斷重復的辛德勒式敘事
紀錄片《南京》交織在真實的影像資料和幸存者的口述中間,由幾名好萊塢明星演繹了25個西方人拯救25萬中國人的英雄主義故事。“雖然我們收集到了動人的書信和日記,但寫下它們的人都已經去世了。古登塔格和斯塔曼建議讓演員來閱讀,這樣既不影響真實性,又能增強感染力。”《南京》的執行制片人邁克爾·賈克布斯對本刊說。
紀錄電影實際上只是張純如紀實作品《南京大屠殺》第五章的內容——南京安全區。賈克布斯說,“如果張純如沒有寫第五章,《南京》也就不會出現了。相比大屠殺,西方人的行為被忘記得更加徹底。”
張純如在書的第五章提到,“同樣值得深思的是許多曾經組織南京安全區的外國人的命運。盡管他們竭盡全力幫助南京的中國人,但他們從未從生活和后人那里得到他們所應得的。還沒有一本描寫這些被遺忘的二戰英雄的著名圖書,當然也沒有一部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強烈地吸引起全世界人民注意的影片。他們的精神主要藏在從柏林到美國森尼韋爾的檔案和閣樓中。”
可沒有一個中國導演可以像古登塔格一樣毫無負擔地決定影片的方向:“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已經有好幾部呈現屠殺的慘烈,我們必須找到新方式來講述這個故事。”如《南京》的廣告語所說,這是“中國版《辛德勒名單》”。
有一種可能性,《南京》的制作者們從美國另一部個人拍攝的小成本紀錄電影《南京夢魘》中獲得了前車之鑒。
創作者約瑟夫堅持從宏觀角度看待歷史,《南京夢魘》采取傳統的敘述方式。結果是,所有的發行公司都不感興趣。大公司讓他把樣品寄去,然后石沉大海;小公司對這個主題聞所未聞,連樣片都不愿意看。
后來約瑟夫把《南京夢魘》放在Youtube和個人視頻網站上。僅在美國國內便有超過400萬人觀看或下載了這部紀錄片。所以約瑟夫稱自己的電影是“有史以來關于南京大屠殺這個悲劇的最好的一部。”
新的敘事很快有了復制品。2006年底,德國導演雷蒙德·萊開始拍攝紀錄片《拉貝日記》。
在張純如的描述中,德國商人約翰·拉貝是“南京安全區的傳奇首領,奇怪的拯救者”。因為他不但是日本盟國的公民,而且是納粹黨在南京的負責人。根據拉貝的復雜性格,張純如得到了結論:他就是“中國的辛德勒”。
上世紀90年代《拉貝日記》就在德國出版了,可是德國人因對拉貝的納粹身份無法釋懷,進而對他的那段歷史心存懷疑。雷蒙德·萊拍攝《拉貝日記》的想法很明確,一位德國英雄的故事。在讀《拉貝日記》前,他同樣對南京大屠殺一無所知。
今年10月中旬,由德國豪夫曼和佛格斯娛樂有限公司和中國華誼兄弟聯合投資2000萬美元的影片《約翰·拉貝》正式開機。制作班底主要是德國人,《約翰·拉貝》很大意義上是一部德國電影。
華誼兄弟的老板王中磊說,德方的劇本沒有著力于重現民族恩怨,而是從基本的人性視角出發,提供了重溫那段歷史的全新視角。直到今天,《南京浩劫》還沒有公布演員名單。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