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為關注的長江蕪湖段江灘崩岸昨日又有新進展。因事發地裂縫較大,當日上午小幅度崩岸再次發生,截至5日,崩岸總長度已近130米。蕪湖市河道管理局高級工程師蘇玉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他個人的觀點表示:盡管船臺打樁施工導致崩岸的原因不能排除,但長江水位下降等自然因素應該是本次崩岸發生的主要原因。
蘇玉喜介紹,蕪湖市河道管理局和省長江河道管理部門對事發地段的地質構造進行的測繪工作已于4日結束。今天,相關部門將根據形成的報告,開會分析出崩岸發生原因。通過他的實地走訪調查來看,雖然不能排除江東船廠船臺打樁施工對崩岸的誘發作用,但長江水位下降等自然因素應是崩岸發生主要原因。
蘇玉喜分析,今年以來,長江水位一直處于罕見超低水位狀態,導致平日被江水浸泡的江灘裸露出水面,失去了江水對江灘的托力,加之在陽光、風、雨水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江灘內部就容易產生裂縫,這也是崩岸易在枯水期發生的原因。
崩岸整治方案目前仍在會商之中,預計在近日內開始實施。蘇玉喜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可同時采用兩種措施。其一,在崩岸處水域中投擲大量石頭,起到固定基礎的作用,利用累積的石頭加大對江灘的支撐;其二,削峰減載。將那些突出較嚴重的土壤鏟去,減小江灘的載重。另外,從長遠角度考慮,還可以在窩崩水域內扔進去一批樹干,一來減少江水的沖刷力,二來促進泥沙淤積,使得江灘有機會再“長起來”。(記者 朱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