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安徽省省長):
“環保監管要設置“雷區”和“高壓區”,誰敢碰,誰敢撞,誰就要付出代價”
對節能環保工作,我們高度重視,反復強調安徽不要浪費資源的增長,不要犧牲環境的發展,不要未經環評的建設。現在看,環保工作一直在抓,但污染事件還是時有發生,確實值得反思。怎么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我看,關鍵要健全管理制度、建立長效機制。
對各級政府來講,主要領導要切實負起牽頭抓總的責任,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當好第一責任人。今后,省政府對各市目標責任落實情況要加強監督和考核,在環境整治上下狠勁,對非法排污者和監管瀆職者,都要設置“雷區”和“高壓區”,誰敢碰,誰敢撞,誰就要付出代價,切實解決一個“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
過去有些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在環境問題上搞“低門檻”、“土政策”,總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引來國外的資本,實際上國際上的企業是看不上這個的。最近出訪接觸到一些知名企業和政府官員,無不提到節能、減排、環保問題,明確表示,自己的企業都重視環保問題,出了問題就要嚴厲整治。所以,我們再把犧牲環境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那真是犯了再低級不過的錯誤。
一些企業和單位之所以屢屢違法排污,主要還是利益驅動,靠企業自覺、行政指令都難以奏效,必須強化法制約束力。現在的問題,往往不是缺少法規和制度,而是在執行上失之于寬、失之于松。環境執法機構和人員要嚴肅執法紀律,規范執法行為,敢于動真碰硬,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讓那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企業或地方領導為此付出代價。(記者 劉杰整理)
羅保銘(海南省省長):
“保護好海南生態環境之美,是為全國人民肩負的一份責任”
近日,國務院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辦法,為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地方政府貫徹國務院這一部署需要進一步增強政治責任感,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氣力、更有力的措施,狠抓節能減排的落實。
海南島是全國人民的四季花園,保護好海南生態環境之美,是海南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為全國人民肩負的一份責任。
近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早在1999年就率先開展生態省建設,今年又做出生態立省的戰略部署,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的政治責任來抓,省政府與各市縣政府和重點企業簽訂了節能減排責任書,實行節能減排問責制;全部淘汰小火電、小鋼鐵,淘汰并拆除包括三亞天涯水泥廠在內的立窯水泥100萬噸;在重大工業企業中發展余熱發電和資源綜合利用,規劃并開始建設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賓館酒店實行合同能源管理,對現有燃煤機組實施脫硫技術改造,全力實施節能減排各項措施。
海南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實現省第五次黨代會提出的生態立省目標,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壯大以旅游產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發展新型工業中把好“入口”關,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原則,杜絕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完善基礎設施,特別是重點建設一批垃圾處理場和污水處理廠。更重要的是,強化各級政府責任,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記者 馬應珊 羅昌愛整理)
陳加元(浙江省副省長):
“任務必須完成,絕不能留絲毫余地;任務非常艱巨,絕不能有絲毫輕心”
節能減排已成為檢驗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標準。減排任務必須完成,絕不能留絲毫的余地;減排任務非常艱巨,絕不能有絲毫輕心。
這些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各級黨委、政府對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生態建設的認識不斷加深,措施力度也相當大。但是,污染減排任務依然嚴峻。盡管去年浙江是全國9個實現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雙下降”的省份之一,但是與“十一五”的削減總指標相比,遠沒有達到年均需削減的要求。
科學發展是解決浙江資源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力度,加快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才能促使污染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特別要把節能降耗、污染減排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形成倒逼機制,從資源節約中求發展,從環境優化中求發展。按照“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的原則,下大決心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為可持續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落實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要一手抓依法依規強化政府企業責任,一手抓體制機制創新,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結合浙江實際,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排污誰付費”和“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省里正在抓緊研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污染排放權交易辦法,設立水專項補償資金,運用價格機制推進環境保護。期望通過政策實施,鼓勵企業增加環保投入,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加環保建設,形成多元化投資建設格局。(記者 江南整理)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