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改革開放前公平多了”
《小康》:市場化改革大方向,不管怎樣爭論,這個前提是有共識的,但是在具體的路徑上會有不同的看法。
張維迎:當然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做得更好。但在這個變革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不可能每一個政策每一個姿勢都完美。還是要對市場經濟有信心,我們遇到的問題要用市場的辦法解決,使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而不是用反市場的辦法。現在有些地方動不動限價,這不僅是反市場的,也是反貧困社會下層人民的,骨子里反映了一種對市場的對抗,這跟文化革命搞計劃經濟強迫農民去低價賣東西是一樣的。
《小康》:倘若有很好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不是就不太需要用限價來解決?
張維迎:其實好多社會保障市場自身就能提供。中國古代遭了災年,富人會主動施粥的。在西方,大量的社會保障都來自教會、私人慈善機構。民間的救濟活動是市場的一部分。
其實人最愉快的不是花錢,是為別人花自己的錢,最難受的是花別人給你的錢。所以一個社會如何給人們創造更好的機會,讓每個人可以靠他自己有尊嚴地活著,靠他的能力活著,這是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搞得過分,就會變成一種養懶人的制度。
《小康》:那你就是主張純粹的市場化?
張維迎:從來就沒有純粹的市場化,你怎么努力都會有人老在反市場。哪有純粹的市場?總會有人喜歡特權,實際上好多反市場的人都是謀取私利的,不要以為他大公無私,從歷史上看,幾乎反市場的行為都是謀取私利的,不僅為了政治上的目的尋求支持。
《小康》:你覺得市場本身能解決公平性的問題嗎?
張維迎:你以為市場制度比原來古代制度、計劃經濟的制度更不公平嗎?顯然不是這樣。你看全世界,如果有市場經濟造成極端的不公平,那一定是因為有特權扭曲了市場。
因為人的天資相差并不是那么大,而且每一代人都在變化。過去講“富不過三代”。從我們現在研究看,中國改革開放改天換地的三十年,按收入階層算的話在非常快地變化。原來在社會最底層收入的人,五年之后還有多少人在最低收入?在最高收入的人,五年后還有多少人在最高收入?在這方面,據斯坦弗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中國比美國進步都快。過去不是這樣,你爺爺是一個干部,你父親就能找一個好工作,你將來也有好的飯碗。我想現在總的來講要比原來顯得平等得多。
《小康》:可是客觀看這三十年的改革,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公平問題上,造成了一個很大的貧富差距。
張維迎:我覺得現在比改革開放之前公平多了。你應該承認這一點。
我們現在看有一些農村和城市變得富起來的人,覺得他們是改革最大的受益者,這也可能是對的,但是回想一下,當年他們為什么做這個選擇?因為他們在社會最底層。
當時如果能去政府、能在國有企業找到工作,誰去私營企業啊?沒有的。所以這些人就屬于當時社會上最底層的弱勢群體,但是改革開放給了他們很好的機會,使得他們現在反而變成社會中的上層階級了。這個歷史非常重要。所以我為什么說至少從機會的角度講,中國社會還是慢慢變得比原來更平等了。
《小康》:現在農民有多大的上升空間?除了進城當農民工?
張維迎:你現在有這個機會,這是你改善生活很重要的條件。原來你就沒這個權力,你進城打工,就把你拿繩子捆起來,給全村批斗一通,你有這個能力都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現在至少給大家提供更多更多的機會了,你只要不懶,總是可以有碗飯吃的,可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如果每一個人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這就是社會最大的進步了。
當然農民現在機會更多了,你看看大城市里面有多少從農村出來的人?原來你有多少機會?我那年考大學,我們全鄉就考上2個大學生,現在我們村就有十幾個大學生!
每個時候每個人都會有不滿意。不滿意是因為你的參照系,所以有過經歷的人認識問題就更全面一點。你去問一個六七十歲的老農民,他可能會跟你談一肚子抱怨,但是你真正進一步跟他講,那跟你原來比呢?“那當然還是現在好啊!”這是很簡單一個道理。
其實,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是好多因素的,一個人的自由,一個人的自尊是非常重要的。在計劃經濟下老百姓有什么樣的自尊?沒有。我從來不認為我們現在比原來更不平等了。我一直認為我們現在比原來更平等了。
我覺得綜合看的話,把人的尊嚴、自尊、人的自由、權利都考慮進去,不要太物質主義了,你就不能說現在比原來更不平等。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