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眾的心都被“假日安排”的新聞占據了,假日議題絕對處于眾聲喧嘩的核心地位。最新的消息是,一位假日改革專家稱,新的放假草案已經出爐,就是取消明年的“五一”長假,將清明、端午、中秋增加為法定假日,春節長假前挪一天將除夕包含在內。他斬釘截鐵地說:五一長假取消已成定局,想不出什么反對的理由。(11月8日《新聞晨報》)
顯然,這不是官方的意見,而是專家一己的意見。因為我看到官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地說:休假制度究竟如何改革,要等社會反饋,征集意見后才能最后確定———如果“已成定局”的話,那還要設置“征集民意”程序干什么,民意討論還有什么用。“想不出什么反對的理由”更只是專家的獨斷,瀏覽一下新聞后的跟帖就知道公眾有多少“反對的理由”,有人說是休閑福利的縮水,有人說是只迎合了少數人的習慣,有人說是破壞了公眾的習慣———不說那無數條各抒己見的理由,僅僅引起這么激烈的反對,就是一條非常充分的“反對理由”。畢竟假日安排的本質是為了人而不是其他,公眾的感覺應是首先考慮的。
尚未經過民意充分討論和認同就急下“已成定局”的判斷,這表現出某些專家的傲慢和自負:仿佛真理在握,仿佛自己作為精英的判斷遠遠高于普通大眾的理性,自己的理性能洞察和考慮到所有問題,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中,自己可以替大眾代言幫大眾決策,個人認為合理、找不出反對理由的東西就可以成為“定局”了,“真理”不需要大眾辯論,公眾的再討論是多余的。這些專家不知道,假期的設計和安排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科學和真理問題,而是一種權利和利益問題,它關涉的是公眾的休息權和休閑福利,關涉到公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認同———這一切只能由公眾在充分討論后經過某種程序自己決斷,而不能由專家獨斷。
更為關鍵的是,此次休假改革并非一次“人人可受益”的增量改革,而是一次“對既有休假時間重新分配”的存量改革,既并沒有增加多少新假期,而是對原有假期進行重新安排,傳統節日放假了黃金周就會縮減,除夕放假了春節假期就是前移一天———這種重新安排,肯定是有人得有人失的,不習慣過傳統節日的會感覺自己的黃金周沒了,習慣了五一黃金周的人肯定覺得受到了傷害。這種利益重新分配的改革,更需要經過充分的民意討論和公共博弈。
在輿論壓力和體制改革下,許多政府部門已經改變了“民意討論僅僅只是走過場”的習慣,真正地把吸納和尊重民意當作開門立法的一個必要和實質的過程。可許多專家的習慣似乎還沒有轉過來,還是自負地把自己的意見凌駕于公眾理性之上,還沉醉于“精英獨斷”的傳統思維中,習慣性地將民意程序當作一種形式———為什么不聽聽公眾怎么想呢,為什么不讓公共選擇來決定“定局”呢?
再多說一句。我還以為,這么重要的改革,這么大的變動,應該更早地讓公眾介入討論,留給公眾更多的討論空間,不能突然由精英們拿出個方案讓公眾討論。既然已經有了較系統的“定論”,公眾會覺得即使討論也不會有多大用處,也不會被采納導致什么改變,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也會隨之大大降低。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