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8日電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今日正式發布《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這份中國航天領域第一個全面的發展規劃,部署包括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在內共九項主要任務。以下是《規劃》全文:
國防科工委
目 錄
序 言
一、指導思想
二、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二)具體目標
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產任務
(二)啟動并實施重大科技工程,帶動科技跨越發展
(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
(四)加快空間技術發展,提高業務服務能力
(五)積極拓展空間應用,提高航天產業發展能力
(六)持續開展空間科學研究,擴展人類認知領域
(七)加強行業管理,營造有利于航天發展的良好環境
(八)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加強航天先進文化建設
(九)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對外開放
序 言
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航天產業已成為國家的戰略高技術產業。發展航天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舉措。
“十五”時期,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業基礎和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大領域取得快速發展,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突破,月球探測工程進展順利;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航天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航天事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確定了在本世紀前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都對航天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等相關規劃制定,明確了“十一五”時期航天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指導航天未來五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一、指導思想
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四個堅持”為指導,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統籌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全面協調發展,推進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著力提升航天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擴大航天產業規模,切實加強航天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推進航天發展模式、體制機制、能力水平、經濟增長方式全面轉型升級,發揮航天對國家科技發展、社會進步的帶動和支撐作用,推進航天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為國家安全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服務。
二、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業務服務能力、產業發展能力等顯著提高,經濟總量和效益顯著提升,調整改革、行業監管、人才隊伍建設與文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基本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求。
(二)具體目標。
——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建設模式實現由任務型向任務能力結合型轉變,提升產品科研生產能力,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及質量與可靠性,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研制周期,全面完成產品研制生產任務。
——自主創新能力。航天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以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集成創新成果;一批航天前沿技術、基礎技術研究取得成果,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突破航天產品高可靠、長壽命和衛星有效載荷等關鍵技術。
——業務服務能力。初步建立長期穩定、可靠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系統,較為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以及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初步實現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運載火箭可靠性與發射適應性進一步提高。
——產業發展能力。航天制造業總體水平得到提升;初步建成天地統籌、地面協調的衛星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空間應用水平和效益顯著提高;衛星運營服務與發射服務、對外貿易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通信、導航、遙感等衛星及其應用,形成空間、地面與終端產品制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重大科技工程。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等重大科技工程相繼啟動或繼續實施,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帶動性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群。
——空間科學研究。形成較為完備的,地基與天基研究協調發展、互為支撐的空間科學研究體系。在天文觀測、行星際探測、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調整改革與行業監管。繼續推進航天科研院所和企業體制機制改革,使科研生產布局趨于合理,投融資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公布國家航天活動管理條例等政策法規,制定國家宇航級標準。
——人才隊伍與文化建設。到“十一五”期末,航天科技工業從業人數總體穩定,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科技人才總量占職工總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進一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形成適應新形勢的航天先進文化。
——國際交流與合作。雙邊、多邊國際合作得到進一步拓展,航天國際合作環境更加和諧;技術引進、對外貿易規模明顯增長。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