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六日電 題:毛雨時:“毛主席的家鄉更要搞民主”
中新社記者 周兆軍
從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毛雨時已經連續三次當選為全國黨代表。作為毛澤東的家鄉——湖南湘潭韶山村的黨總支書記,毛雨時從今年開始一直在想一件心事:物色到一位能帶領全村人繼續往前走的接班人。
“我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當村支書,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不能老在這個位置上不下來。”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毛雨時說,他今年六十二歲,一些觀念和思路已經趕不上時代了。年輕人思想解放、精力充沛,現在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他告訴記者,韶山村的村干部,采取村民“海選”的形式,嚴格按照《村委會選舉法》的規定執行。“毛主席的家鄉更要搞民主。”毛雨時說。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毛主席”三個字總是被他經常念叨。他回憶說,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韶山村還是很貧窮。許多村民當時不接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認為單干是“走邪路”,是給毛主席臉上抹黑。有一個老農甚至對著毛主席像哭了兩天兩夜。
經過一段時間的抵制、猶豫、觀望,韶山人還是單干了。一九八三年,時任村委會主任的毛雨時倡導,要破除“溫飽即安,守土為本”的小農經濟意識,走商品經濟路子。此后,韶山村開始利用“毛澤東故里”這塊金字招牌,大力發展旅游業。
“這幾年,每年到韶山村旅游的人有三百多萬。”毛雨時介紹說,目前,全村經濟總產值達一點二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八千元。最讓他欣慰的是,村里人的觀念改變了。“再沒有人說經商是跟毛主席對著干了,現在村里不少人還炒股呢。”
毛雨時的觀念也在變。幾年前,他還不愿意給自己的辦公室裝空調,覺得還是艱苦樸素一點好。現在,他認為把辦公室裝修得漂亮一點,是個對外形象的問題,畢竟來的客人越來越多。他遞給記者的名片,印刷精美,上面有一幅韶山村的照片。他說,發一張自己的名片,相當于給韶山做了一次廣告。
村民越來越習慣單干了,毛雨時卻又開始琢磨了:“如果條件具備了,農業這一塊將來還要搞集體經濟,集中起來才能搞機械化,搞規模經營。”毛雨時說,他到華西村和南街村都參觀過,一個發展重工業,一個發展輕工業,都有很多好經驗。韶山村要走自己的路,因為這里是毛主席的家鄉,要維護原貌,保護環境,不適宜搞大規模的工業。
論輩份,毛雨時管毛澤東叫伯伯。每次到北京,他都要去看望毛家的幾個子女,這次來北京開會,抽出時間還要去看看他們。“他們的年齡也都大了,對家鄉一直很關心,去跟他們說說家鄉的情況。”毛雨時說,“今年岸青去世了,家鄉的人都很傷心。在主席的幾個子女中,他回韶山的次數最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