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不是像上了天堂嗎?”從棚戶區遷入新居整整一年了,吉林省長春市天富花園小區的回遷戶王樹恩,看著窗明幾凈,有煤氣、暖氣、自來水、室內衛生間的兩室一廳,回想起過去冬天漏風、夏天漏雨的小黑屋,還常常覺得像做夢一樣。目前,吉林省已有10萬多戶“老棚戶”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中受益。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與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人將一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圖完整地呈現于世人面前: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再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新的治國理念正引領中國這艘巨輪朝著更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方向破浪前行。
三次重新布局三次認識飛躍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后不久的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貪污腐敗現象增多、腐朽思想露頭、治安形勢惡化……面對新的形勢,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到一個關口。
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可能導致改革開放出現偏差的問題。他反復強調: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打擊犯罪;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既要物質文明,又要精神文明,二者都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罢窃卩囆∑酵具@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黨正確處理了改革開放過程中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敝醒朦h校研究室辛鳴博士說。
時代在發展,認識在深化。中國共產黨人發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里,政治文明是不能缺席的。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指出:“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原來的‘兩個文明’被擴充為‘三個文明’,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終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的基本目標。倡導政治文明,實質上就是倡導民主和法治。”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社會建設的重要性。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從“兩手抓”到“四位一體”,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緊密結合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建設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明確,科學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豐富。特別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提出,是我們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深刻把握歷史方位的戰略決策
“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有著堅厚的現實根據。中央黨校教授嚴書翰說:“我們黨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及其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和擴展,是在不斷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29年的持續發展,中國的經濟增長讓世界矚目。2006年我國GDP突破21萬億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份額提高了1.1個百分點,在世界的位次連升兩位,躍居第四。
然而,從各國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3000美元之間時,是社會矛盾最突出、變化最劇烈的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把前所未有的挑戰擺在共產黨人面前。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指出,在成就面前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我國人均GDP雖然快步躍升,但還排在世界100位之后。農村還有2000多萬貧困人口。我國目前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產力還不發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矛盾突出。
“自上世紀末以來,中國基尼系數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貧富差距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時,公共服務不到位、就業難、住房貴、上學難、看病貴、社保水平低、農民失地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構成當前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陸學藝說。
“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就如同一個人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樣,一定會跌跤的!痹诜此挤堑涫录䲡r,溫家寶總理曾深有感觸地說。要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尤其要關注“短腿”。十六大以來,中央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投向社會建設這個薄弱環節。
老百姓從新布局中廣泛受益
“種糧不上稅還能拿補貼,看病也沒過去那么貴,孩子上學也不用交學費……”作為億萬普通中國農民中的一員,山西省襄汾縣焦村村民吳志軍說起這幾年的變化興奮不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布局,讓這個樸實的農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社會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連,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敝袊缈圃荷鐣䦟W所所長李培林說。
十六大以來,社會事業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業是民生之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負責人用“顯著改善”概括5年來的就業狀況。在多項促進就業再就業措施的拉動下,2003年~2006年,我國年均新增城鎮就業人員近1000萬人。教育是民生之基。5年來,在發展教育和維護教育公平上,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可圈可點: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國家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1.5億農村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普遍減輕。我國從2007年秋季學期開學起,進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為了化解看病貴、看病難這一難題,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
隨著社會“短腿”的補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建設呈現出全面推進的態勢。大力推行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司法為民,規范司法行為,更加重視人權……人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文化建設建樹頗豐,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活動、舉行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記者 孫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