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委書記汪洋最近做了這樣一件事,他兩次發電子郵件給一位市民,約他見面,向他詢問重慶城市發展的意見。這是重慶市領導聯合致信全球各界人士,征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意見和建議之后的又一次官民互動。(昨日《重慶晨報》)
有新聞媒體循著“新鮮事”的原則報道了此事。之所以“新鮮”,不一定指的是市領導見到市民的次數,而是市領導使用了網絡手段。換言之,新聞報道是要突出領導接見的是“網民”,而不是普通的“市民”。
實際上,這樣的“新鮮事”多年前已為人們所津津樂道。2003年1月,時任深圳市長的于幼軍就曾經與《深圳,你被誰拋棄?》一文的網友作者咼中校見面問政,曾引起輿論的熱切解讀。
如果說,當年的網民還屬于整個社會中相當精英化的“小眾”,于幼軍的回應尚具新的開拓性的意義,那么,在今天,當中國的網民人數已經高達1.62億,位居世界第二時,網絡民意早已成為經常化的民意表達的一種,“網民”自身的符號意義也理應日趨淡化,我們更應把“市長見網友”看作一次普通的、常態化的官民互動———說官員會見“網民”,不如說是會見“公民”;與其說是向網民問計,不如說是向公民問計。
在今天,網絡表達已日益常態化,網民也幾乎涵蓋了社會所有領域的群體,如果說,最初的網絡表達因渠道的新鮮和人群的小眾,而顯得急迫和情緒化,許多意見不乏偏激之處,那么,今天,這種偏激情況固然未曾絕跡,但網絡民意已經逐步走向多元化和成熟,也是不爭的事實;同樣,如果當初的“市長見網友”還是一種姿態,一種開風氣之先的氣度,那么,今天的“市長見網友”,更應被看作是官民之間正常互動的必然要求,一種良性的政治生態的必然要求。
從實質上講,網民的出現,只是公民借助了新技術的進步而轉變了表達的形式,網絡民意本身就是公民的聲音。當人們過度關注“網民”身份本身,反倒模糊和忽視了其實質上的公民身份。也容易將官員對網民的重視,片面理解為官員對新技術的重視,這無疑簡單化了“官民互動”的實質。可以說,網民被逐漸重視的過程,就是公民的意見被逐漸重視的過程。
不容回避的是,“市長見網友”在某些時候仍然是新聞,媒體仍然在有意無意地突出“網民”而非“公民”的身份,說明民意在有些地方,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說明新時期的官民互動尚未在所有的地方成為現實。
重慶是一個新特區,這個新特區新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也即除了經濟上的改革,在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改革也應有所創新。也許,在重慶,政府官員已經認識到,實現良好的官民互動,比其他任何時候,都顯得更有現實意義,這也可理解為汪洋等市領導重視網民意見的原因之一。而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對網民意見的重視,大可看作是重視普通民意的一個表現,在民意面前,只有意見的高下,沒有“網民”之類身份的差異。
因而,作為公民的網民,其意見被重視程度,已是衡量一地民意被重視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當然,其他形式的民意同樣不容忽視。今天地方政治的某些困局,就在于把常態當成了意外,把責任當成了驚喜。期待有一天,“市長見網友”和“市長見市民”一樣,再不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