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以來,淮河流域發生了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洪水,從7月4日到11日,短短幾天,淮河防汛抗洪應急預案就由四級響應迅速提升到最高的一級響應,根據新華社最新消息,由于淮河水位居高不下,長時間超過保證水位,昨天晚上7點,安徽五河縣臨北段行洪區內2.7萬人緊急撤離。
總的來說,在防汛部門的調度指揮下,治淮工程在這次洪災中發揮出了防災減災的作用,使得水災造成的損失大大降低,不過,在成功地抵御淮河干流洪峰的同時,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災害,那就是內澇。所謂內澇,是與上游洪水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指的就是連續降雨在低洼地帶形成的積水。
在淮河流域,洪水和內澇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正因為洪水抬高了淮河干流的水位,沿淮各地的積水才難以排放近淮河,這就加劇了內澇的程度,根據統計,今年有45萬人因為淮河內澇被迫轉移。今天我們就來關注淮河內澇的情況。
暴雨加劇內澇,村民劃船探家
今年7月以來,安徽省淮南市的鳳臺縣,連降暴雨,使境內淮河支流西淝河的水位不斷暴漲,迅速上漲的水位也讓西淝河上的許多湖泊紛紛告急。
安徽省鳳臺縣縣長姚多詠:“水位上升非常快,而且高水位持續非常長。”
持續的高水位和連綿不斷的大雨,也讓鳳臺縣縣長姚多詠非常的著急,因為,一旦這些湖泊潰堤的話,會使湖泊下游許多村莊被洪水淹沒,幾萬人要進行轉移,大批就要成熟的莊稼將顆粒無收,然而不斷上漲的水位,姚多詠感覺自己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姚多詠:“應該講是時刻有破堤的可能。”
從7月16日開始,鳳臺縣已經出動了1000多民工,600多武警戰士,對縣內的多個湖泊的河堤進行了搶險加固,姚多詠現在已經和許多人一樣,在大堤上,堅守了8天。
姚多詠:“險情環生,到處都有險情。”
由于一些湖泊的大堤,在水中長時間的浸泡,雖然經過全力的加固搶救,但依然難以承受洪水的侵襲,這讓姚多詠不得不做出了放棄的決定。7月19日中午12點,西淝河上的許大湖決口潰堤,7月23日早上7點金溝圩決口潰提,下午一點,金崗圩決口潰堤。
姚多詠:“年年受災,5年就有3年災。”
鳳臺縣處于西淝河的下游,每到汛期,上游的3座城市5個縣的洪水都集中在這里,由于西淝河流入淮河,而目前淮河的水位又高于西淝河,因此,大量的洪水就滯留在鳳臺縣的低洼處,使這里的村莊被毀,莊稼絕收。
村民高金德:“床帶柜,菜櫥子,整個的我一點都沒搬,都在屋里了。”
高金德老人是錢廟鄉高莊村的村民,有3個兒子,許大湖潰堤的時候,因為2個兒子全家都在外打工,許多家當都沒有搬出村子,至今都還浸泡在水里,這讓他十分的著急。
高金德:“兒子媳婦都沒在家,他的家具漂了,我害怕他們回家給我發脾氣,我也沒辦法。”
其實,讓高金德最痛心的不僅是兒子的家具,還有家里的水稻,今年他家種了15畝水稻,長勢良好,眼看就要收獲了,結果一場大水讓他覺得一點希望都沒了。
高金德:“損失那要算清了也得兩萬多。”
每天一早,高金德老人都要從村里學校的臨時安置點,來到村子的對岸,看一看自己的家。目前的高莊村,已經整個浸泡在洪水中,大水漫過了樹梢,漫過個各家的門窗和小院,一些村民由于不放心,撐著船從對岸過來看看家里的情況。
淮河內澇,損失約一百多億
淮河流域今年發生的這場洪水,不僅水量大,來勢兇猛,而且持續時間比通常的年份要長,造成很多發生內澇的低洼地區水位下降緩慢,這就更加大了災害的損失。像剛才鳳臺縣的高金德老人就為兒子的家具和莊稼,長時間泡在水里發愁。而在離他家不遠的安徽壽縣,有一對夫婦也為退不掉的內澇愁眉不展。
村民李戚珍:“沒辦法,今年損失最大,家都淹掉了,怎么搞呢。”
李戚珍,家住壽縣黃臺村,緊靠淮河邊,由于地勢低洼,屬淮河內澇嚴重地區,今年2月她與丈夫籌資20萬元,利用村里的水面,養起了桂魚,螃蟹,青蝦等水產品,按照夫妻倆的打算,再有一段時間,這些產品就能出欄上市,但今年突如其來的洪水,讓他倆始料不及。
村民鮑廣巖:“我家的魚塘從這個到那個圩子的地方。”
記者:“大概有多少畝?”
鮑廣巖:“438畝。”
李戚珍告訴記者,如果這些水產品能如期上市的話,她家今年應該有60萬元的收入,現在,除了養的魚等損失以外,家里已經被洪水圍困了整整15天。
李戚珍:“都糟蹋的不成樣子了,原先都好好的家呀,你看糟蹋的不成樣子了,房上面都漏,下點小雨這一溜放的都是盆。”
李戚珍夫婦還告訴記者,其實真正讓他們感到苦惱的是,這種洪水幾乎每年都有,以后自己的家該怎么辦。
李戚珍:“三年兩頭淹呀,嫁個他二十四年了,經過十多回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淮河內澇幾乎大小年年有,因此每年一到汛期,轉移搬家,成了每個村民的一塊心病。
高金德:“以后我們不想搬家,我們以后年紀大了,跑水就不容易了。”
高金德老人對記者說,雖然這次轉移,縣里對他們進行了周到的安置,讓他們住在學校,每天發放雞蛋,食用油,米面等生活必需品,但他最大的希望還是能夠住在家中,每年不再因為洪水而搬家轉移。
高金德:“我最希望我們以后能夠把壩打好。”
一些簡易帳篷是鳳臺縣錢廟鄉安置村民用的,據了解,今年錢廟鄉共轉移村民468戶,1700多人。
安徽鳳臺縣朱廟鄉書記朱玉峰:“我們16個村有15個村,年年都要防汛,年年都淹,他們老百姓由于這個地方生活比較困難,也沒有錢搬。”
錢廟鄉的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錢廟鄉這次洪水受損金額初步統計為2700多萬元,而每年用于安置受災的群眾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朱玉峰:“我希望不要再防汛了,特別希望是群眾能夠安居樂業。”
金問榮,安徽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從事淮河治理研究多年,對淮河的內澇問題,一直很關注。
安徽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金問榮:“應該說今年的內澇情況比零三年有所減輕,但是內澇依然是十分嚴重的。”
金問榮告訴記者,每年因為淮河的內澇,帶來的損失也相當巨大。
金問榮:“我們現在算的內澇大致損失大概是一百多億。”
剛才節目里一個當地的方言叫跑水,對生活在淮河沿岸低洼地帶的老百姓來說,跑水幾乎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洪水來了就跑到高處去躲一陣子,洪水退了再回家,這樣的生活雖然可能有驚無險,但年復一年的跑水給他們帶來的是無法安定下來的生活狀態和巨大的經濟損失,那么,淮河的內澇為什么這么容易發生呢?
姚多詠:“這邊是淮河,這邊就是西淝河,整個西淝河沿岸,西淝河的水全部通過這里進入淮河,但是現在淮河的水位比我們西淝河這里的水位應該是高,所以說這里的水排不下去,所以造成了我們西淝河流域的關門淹。”
在壽縣的肖嚴湖,記者注意到,河水離河堤的最高處還有一米多高的距離,而在對面的堤岸,大水已經漫過了堤岸,包圍了村莊,那么,為什么肖嚴湖的堤岸要一邊高一邊低呢?
安徽壽縣正陽關鎮鎮長吳標:“我們現在目前所處的西堤,我們的對面是我們的淮河大堤,我們西堤為什么會矮一點呢?我們隨時隨著水位的發展要棄守它,來保護西堤的安全,進而保護淮河大堤的安全。”
據正陽關鎮的這位負責人介紹,每年他們鎮,都有因為保護淮河干堤,而轉移的村民。壽縣水務局的王德寶告訴記者,淮河是整個壽縣的內澇的唯一出口,淮河干堤水位的提高,對壽縣境內內澇的時間也有一定的影響。
安徽省壽縣水務局局長王德寶:“淮河標準提高過后,對壽縣內澇的排出時間延長了。”
記者:“大概延長多少?”
王德寶:“91年我們瓦布湖的水位是24.46米,外排的時間達到了101天,03年達到99天,今年估計也要在50天左右。”
也就是因為淮河是許多內澇湖泊的唯一出口,而今年淮河的高水位又長時間的居高不下,這讓許多搬遷轉移的村民必須進行漫長的等待。
村民:“現在沒有辦法。”
記者:“估計要到什么時候呢?”
村民:“每年防汛都在9月到10月份。”
現在,對于這些離開村子的村民來說,除了等待還是等待。
村民:“那現在只能等待,只能等待。”
淮河排澇將綜合治理
由于要先等淮河水位降下去之后,西淝河流域才能排除內澇,那些搬遷轉移的村民只能眼睜睜看著家和田地泡在水里干著急。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治理淮河內澇通常采用兩種辦法,一是加固淮河支流上河流、湖泊的堤防,二是增加大量排澇設備,以便洪水來臨時,將洪水從低處抽入相對位置較高的淮河干流中。那么,現在淮河內澇地區,抵御洪水的能力又如何呢?
西淝河上的花家湖大堤,是鳳臺縣湖泊中最后的一道防守大堤,自從西淝河上的另外3個湖泊潰堤以后,縣長姚多詠就發誓一定要守住花家湖。
姚多詠:“險情環生,到處都是險情。”
在花家湖抗洪現場,記者看到,花家湖外圍原有的大堤,許多地方出現了滲漏現象,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塌方。而在原有的大堤的內側,搶救人員,則打上了多層木樁,用鐵絲固定,然后填上沙袋,重新筑起了一道新的防護大堤。
姚多詠:“我們老的壩堤已經完全失去作用了,因為現在的水位已經遠遠的高于老的壩堤兩米以上,所以我們筑起了新的壩堤。”
姚多詠告訴記者,西淝河原有的防護大堤,因為建設時,等級偏低,根本無法抵御洪水,更經受不住河水長時間高水位的浸泡。所以就出現了潰堤決口現象。
姚多詠:“這種高水位已遠遠超出了原由堤壩的防洪標準。”
鏡頭前所拍攝到的是覆蓋在花家湖周圍堤壩上的塑料薄膜,因為這樣做可以防止堤壩的滲漏,所以在淮河的內澇地區,作為應急措施,可以看到大片被塑料薄膜覆蓋的堤壩,而此時的花家湖,就是一個地道的用塑料薄膜托起的一個湖泊。
姚多詠:“這些都是臨時性的加固措施,所以只要是訊情非常嚴重,而且持續時間很長,極有可能導致我們整個沿線這塊很難保證哪塊不出問題。”
姚多詠告訴記者,現在雖然縣里每年都要拿錢出來,對西淝河進行治理,但由于西淝河的內澇問題,是一個跨地區,跨流域的工程,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和整治措施。
姚多詠:“只是講汛期到來,哪里出問題我來補哪里,我搶哪里,但整個沿線這一塊到處是險工險段。”
淮河抵御內澇的堤壩,建設等級偏低,防洪水的能力較弱,那么,排澇的能力又如何呢?在鳳臺縣湖區的一個排水站,記者看到,這里的4臺抽水機,正在開足馬力,滿負荷工作著。
抽水站職工:“這個已經抽了17天17夜了,始終抽不下去,主要是設備太小。”
在這個排水站記者注意到,這四臺抽水機已經十分的陳舊,整個抽水機房也非常的簡陋,由于機器的功率太小,擔心洪水到來時,機器抽水不及導致淹沒抽水機,所以在每臺機器旁都架起了升降價,作為應急措施。
抽水站職工:“水最大的時候就是9號,機房打了個壩子,水離電機還有這么高一點點。”
據這里的職工介紹,這個抽水站建于60年代,開始時只有兩臺抽水機,1982年增加為4臺,現在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排洪的需要。
抽水站職工:“這個機子就是說不適應暴雨,要換大機子了,就是說這個機子不行了。”
據了解,淮河內澇地區排水設備老化,投入不足,也是造成抗洪能力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問榮:“排澇能力不足,特別是抽排能力不足,所以導致內澇還是比較嚴重的。”
在抗擊洪水的同時,排澇現在也成了淮河流域各地的一項艱巨任務。截止到7月16日,安徽沿淮各地已累計排出受澇面積1729萬畝,排水約35.2億立方米。不過,在采訪中,記者也感覺到,面對淮河流域嚴重的內澇,單靠哪個村、哪個縣的力量是沒辦法完全抵御的。那么,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治理淮河流域的內澇呢?
在安徽省水利廳,記者了解到,從2003年以來,安徽省就著手制定治理淮河內澇的總體規劃,并已經得到省有關部門的批準。
金問榮:“我們準備近期的重點主要是治理沿淮淮河兩岸9千個平方公里,大致是不到1千萬畝耕地上的嚴重的澇災問題。”
金問榮告訴記者,目前有關部門預計出資75億,用于內澇地區的泵站的建設,以及加固堤防,進行人員搬遷,產業結構調整等項目。而實際上,國家有關部門在對淮河的干流設計的同時,也部門的兼顧了淮河的排澇的問題。
金問榮:“你比如說淮分新河,實際上是解決分縣淮干兩千個秒厘米的流量,它在不分瀉淮干洪水的情況下也解決從東河流域一萬兩千公里的排澇問題,今天發揮的效益比較好。”
半小時觀察:綜合治理 消除內澇
我們習慣說洪澇災害,洪水和內澇往往都聯系在一起,同時發生,當我們關注洪水的時候,也注意到內澇的損失同樣巨大。也許,在淮河流域特殊的水文地理條件下,這樣的內澇本來就是當地生態環境的一部分。但因為有幾百萬老百姓,他們的家園安在了淮河流域的低洼地帶,內澇就成了我們必須抵御的災害。
和來勢洶洶的洪水比起來,內澇看上去可能沒那么可怕。但從節目里,我們不難發現,隔幾年就碰上一回這樣的內澇,當地的老百姓連家都住不安穩,要想發展農業,發財致富,那就更難上加難了。要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那對淮河流域的內澇災區來說,第一步就是得想辦法消除內澇的隱患,盡早結束老百姓年復一年跑水的日子。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安居樂業,他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才能積累下來。
這次抗擊淮河洪水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上下游統一協調,科學調配,從控制洪水轉向管理洪水的好處。面對內澇災害,也應該有一個綜合全面的治理辦法,把原本撒在各個地方的胡椒面整合成一道堅固的防線。(主編:馬洪濤 記者:胡長春 攝像:貢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