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上河鎮原黨委書記章志芳赴縣城所在的巴山鎮任黨委書記,上河鎮開完歡送會并組織車隊送行,一輛載有大量鞭炮和4名負責沿途燃放鞭炮的村干部的小貨車發生爆炸,造成車上兩人死亡,一人重傷,一人輕傷。
官員異地調動或升遷,一些地方為歡送官員履新,或觥籌交錯、杯盤狼藉,或傾巢出動、禮送出境,有的更是警車開道,鑼鼓鞭炮齊鳴,在普通干部群眾中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江西上河鎮組織歡送原鎮黨委書記異地赴任,原本應該是一起普通的歡送官員履新事件,但由于在途中發生了鞭炮爆炸事故,既把一件喜事變成了“喪事”,而且也使一個小地方的“家丑”迅速名揚全國,從而也使一個悲劇事件具有了某種微妙而尷尬的意味。面對車毀人亡的慘烈景象,不知道被歡送的原鎮黨委書記有何感想,也不知道那些組織歡送事宜的責任人又將如何善后。
上河鎮歡送原鎮黨委書記履新鬧出了人命,就事件本身來看,只能算是一個偶然的意外事故,然而,為歡送官員履新而大張旗鼓大肆顯揚,在許多地方卻是一種“必然”的、普遍的現象。較長一段時間以來,官場中崇拜權力、諂媚權力,為權勢者抬轎子吹喇叭溜須拍馬歌功頌德的“潛規則”頗為盛行,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一些官員在離任履新的時候,他原來工作的單位和地方,往往要舉辦大規模的餞行宴、歡送會,通過各種夸張、肉麻的方式,對他的成績、功勞進行無原則的吹捧和無限度的拔高。有的單位和地方為了制造某種感人至深的群體效應,還精心組織大批群眾“自發”趕到交通要道、車站碼頭,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老領導“依依惜別”。那些被歡送的官員,雖然對這類歡送活動中的庸俗的形式主義成分心知肚明,卻也樂得“糊涂”,欣然受之而毫無愧色。
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一些單位和地方的主事者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歡送官員履新,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把從本單位和本地走出去的“老領導”視為一種不可多得的人脈資源,希望通過盛大堂皇的歡送儀式,給“老領導”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以便在今后與“老領導”保持密切的關系。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考慮是,無論是歡送活動的主事者,還是被歡送的官員,都力圖通過轟轟烈烈的歡送活動,向公眾展示本單位和本地的政績,特別是要向公眾表明,即將赴另一個單位或地方履新的這個老領導,在本單位和本地工作期間,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了最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與愛戴。這些華而不實的做法,其實恰恰反映了主事者和被歡送的官員內心的虛弱與不安,反映了他們對于群眾評價的嚴重不自信。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道是政聲人去后,褒貶自有春秋言”,中國老百姓表達感情的方式一向都是十分含蓄的,人們即便對一名官員心存無比的感激,也未必會趕在這名官員離任履新之際,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十里長街夾道歡送。很多時候,群眾被組織起來歡送某個官員,并不妨礙他們一轉身就很快忘掉他……
發生在江西上河鎮的歡送官員異地履新的悲喜劇,既是一次偶然事故,又不只是一次偶然事故。新華社的一篇短評認為,這起事故“再次向社會發出警示:為履新者迎來送往的官場陋習真該終止了!”對于為履新者迎來送往的官場陋習,上河鎮事件的確是一個嚴重的警示,但相關人員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樣的警示最好還是“下不為例”。
要真正根除為履新者迎來送往的官場陋習,必須大力改革官員選任機制,促使官員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和群眾觀,破除官官相“頌”、官官相護的“潛規則”。最起碼一點,我們絕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上河鎮事件那樣的偶然事故上。(作者:潘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