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民生活有保障,蓄洪區顯神威
面對淮河50年不遇的大洪水,安徽沿淮行蓄洪區的老百姓,除了心疼自己的莊稼外,更多的是平靜。事實上,在2003年淮河流域發生洪水后,安徽就已經對沿淮水利工程進行了加固和重建,并對行蓄洪區內居民實施了移民搬遷,形成了一個包括水庫、分洪河道、堤防、行蓄洪區、天然湖泊在內,完整的防洪工程體系。如今,依靠這些看的見的工程,把淮河大水擋住了,而另外一個看不見的減災救助體系,更讓災民們感覺到,他們的日子要比以前好過多了。
7月12日夜里,記者來到了安徽穎上縣建穎鄉,在鄉里的中心學校里,住著一百多名受災群眾,由于家里的房子被淹,他們暫時住在學生宿舍里。
安徽省穎上縣建穎鄉受災群眾:“有米面油,這不就夠了么。”
村民們說,由于洪水來得太突然,家里的東西都來不及拿出來,鄉里為每人免費發放20斤米,20斤面,一桶油,一套炊具,甚至連蜂窩煤都給備齊了。
安徽省穎上縣建穎鄉受災群眾:“都給吃的,吃飽等著呢。”
在黃橋鎮,由于洪水太大,竟然連一塊沒水的空地都找不到,救災帳篷只好搭在了馬路上。當地公安部門安排專人值勤,防止出現意外。在這位值勤民警的筆記本上,記者發現了這樣的會議紀要。
執勤民警:“一戶要發一張明白紙,要求防疫,群眾有飯吃,有爐子,鍋,有青菜,米面,油,要保證正常生活秩序,有衣服穿,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救災,一戶發個明白紙……”
在潤河鎮余臺村村委會,工作人員正在忙碌著,他們告訴記者,自從蓄洪后,他們立刻開始入戶調查,為將來的救災提供一手資料。
安徽省穎上縣潤河鎮工作人員:“統計這個原有人口、現在人口,雞什么的牲畜,以后增加什么內容再統計。”
鎮里工作人員說,自從蓄洪后他們也住進了村里,晚上就在這打個地鋪,吃飯和村民們在一起,就在記者去的這天,他們開通了輪渡,每天負責接送村民們。
潤河鎮黨委副書記余淦:“免費接送村民們。”
這些是余臺村村民余有聯飼養的長毛兔,老余是養殖大戶,蓄洪區進水時,是村委會幫忙才搶運出這些種兔。但是老余眼下又碰到了新問題。
穎上縣余臺村村民余有聯:“沒有電,兔子三天沒吃了。”
當地負責人表示,對老余提的問題,他們其實已經在著手解決,盡早為村民早日恢復生產創造條件。
穎上縣潤河鎮黨委書記姜之紀表示要盡快送電。
這些災民多數都居住在淮河兩岸的行蓄洪區里。而在這次抗洪中,行蓄洪區這個詞也經常被提到。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其實行蓄洪區實際上包含了行洪區和蓄洪區兩個詞,所謂行洪區就是平時閑置的河道,蓄洪區就是河流邊的洼地。當洪水來勢兇猛時,可以把堤壩打開,讓洪水暫時通過行洪河道,進入蓄洪區,等洪水退下去了,再將蓄洪區的水排回到河道里。這場大洪水中,安徽省到目前為止,已經啟用了8個蓄洪區,那它們在抗洪的過程中都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
2007年7月10日中午12點,淮河王家壩閘水位達到29.46米,超過保證水位0.16米,12點28分,王家壩閘提起閘門,開始向蒙洼蓄洪區分洪。
蒙洼蓄洪區建立于1953年,是千里淮河第一座蓄洪庫。建成以來,已先后14次蓄滯洪水,區內15萬人口,耕地面積18萬畝。這一次,蒙洼又對著洶涌的淮河敞開了自己的胸懷。
水利部副部長矯勇表示要上下游兼顧。
蒙洼蓄洪區的運用,有效降低了王家壩本站水位0.1米至0.2米。11日上午9點,在蒙洼蓄洪區啟用后,安徽又啟用上六坊堤、下六坊堤行洪區,上午11時,啟用南潤段行洪區,下午15點,啟用邱家湖、姜唐湖行洪區,一天之內四個行蓄洪區被啟用,7月12日,又啟用了石姚灣行洪區。加上先前啟用的河南老王坡滯洪區,8個行蓄洪區的連續、果斷使用,極大地緩解了上下游壓力。在淮河重點防護地段懷遠縣采訪時,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次雖然是50年以來最大的洪水,但淮河懷遠段水位卻比他們原來預估的低了近一米。
安徽省懷遠縣縣政協副主席水利局副局長陳高中對記者說,要體現水利工程調配的作用。
業內人士說,如果不及時果斷啟用行蓄洪區,王家壩水位將會上升到29.8米,超出保證水位近50公分,損失將會更大。預期目標實現后,12日和13日下午3點,在蓄洪區還沒有蓄滿的情況下,王家壩和姜塘湖相繼停止行洪。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張效武:“第一個是分洪的目的達到了,正陽關水位的控制的目的也達到了,第二個呢,還留出一部分庫容,有可能下一步我們還要使用,如果將來還有第三次洪峰到來的時候,還是需要使用,也有使用的可能。”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