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4日電 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認為,雖然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那就是我們所有的中國人,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比過去富了。那么,在致富之后,究竟應該感謝誰?文章如下:
在陜西西安,三天內的三個導游,都講了這樣一副對聯:“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全靠秦始皇!睓M批是:“感謝老楊”。他們說,這副對聯在當地的農民中已經廣為流傳。不僅說在嘴上,而且貼在門上。道理很簡單,因為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地農民老楊發現了兵馬俑以后,臨潼人乃至西安人,都依托兵馬俑,依托秦始皇陵,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錢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好。所以,他們中的一些人,便把功勞記到了“秦始皇”的身上。是他,吸引了八方游客;是他,帶來了滾滾財源。
乍一聽,也有道理。如果沒有兵馬俑,沒有秦始皇陵,很多外地人和外國人,可能就不會來西安,不會來陜西。而自從發現了這個世界奇跡,人們便像潮水般涌來。又要吃、又要住、又要行、又要購。于是,當地的經濟就快速發展起來了。
但對于這個說法,我聽了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那些沒有秦始皇的地方,不是同樣也富起來了嗎?以我們的家鄉河北某地為例,沒有秦始皇,沒有華清池,也沒有名山,沒有名水,但那里的農民或靠種植,或靠養殖,或靠加工,或靠經營,去年全縣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六千多元。
第二,秦始皇是全中國的秦始皇,而不只是臨潼的秦始皇。如果國家不開發、不開放、不發展旅游、不設置黃金周。你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的生意,還會這么火嗎?憑借國家的政策,利用全民的資源,反過來卻要感謝秦始皇,似乎有點于理不通。
也許,這副對聯只是當地農民的一句笑談。但由此卻引發出一個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在自己致富之后,究竟應該感謝誰?
有的人感謝祖宗。像西安人一樣,老祖宗選擇了這樣一塊資源寶地。于是他的子孫們,今日才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馬路吃馬路,靠古跡吃古跡。
有的人感謝關系。開礦也好,搞房地產也好,承包工程也好,之所以取得成功,還不都是因為打通了某些關系?一家一個電話或一個批條,才讓咱一炮打響,財源廣進。
有的人感謝朋友。是朋友指點迷津,是朋友慷慨捐助,是朋友榮辱不棄,是朋友同甘共苦,F在總算明白,多一個敵人多一堵墻,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有的人感謝自己。同是一片天,同是一塊地,為什么我富了而別人卻沒有富?這說明我比別人“能耐”、“聰明”、“有膽識”、“有氣魄”。所以,我要為自己慶賀,為自己歡呼。
雖然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那就是我們所有的中國人,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比過去富了。很多的地方,溫飽問題早已解決,F在所面臨的,只是提高生活質量和富裕程度的問題。
如果認真回顧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所走過的致富之路,共有兩條。一條是“大路”,是多數人所走的路。另一條是“小路”,是少數人所走的路!靶÷贰彪m然充滿著崎嶇和危險,但致富的速度卻遠遠超過了“大路”。當然,很多沒有“小路”可走的人,都抱怨“小路”是“腐敗”之路、“不公平和不光彩”之路。但走在“小路”上的人,卻大多“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他們所信奉的,是充分利用人際資源、權力資源和地域優勢,“少投入,多產出”或“不投入,也產出”。這樣一想,他們感謝關系、感謝朋友乃至感謝祖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大多數普通致富者而言,還得感謝時代、感謝政策、感謝我們的智慧和雙手。無論身邊有沒有“秦始皇”,都得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致富之路。(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