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全文)
中新網5月17日電 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志刊登文章強調,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要注重民主實質與民主形式的統一。文章同時批判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是在所謂‘威權主義’體制下取得的”的論調。
文章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矚目,中國發展的原因也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然而,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是在所謂“威權主義”體制下取得的,換言之是不民主的產物。文章認為,這種看法或因不了解中國,或是在有意曲解中國,它既不合乎邏輯,更不符合事實。
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原是一個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壓榨、剝削得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國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在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后,前30多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超過6%,近20多年年平均超過9%,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空前的奇跡。中國這個占世界人口1/5的大國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絕非偶然。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歸根結底是依靠中國自己的力量,靠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靠中國社會的開放與創新。而正是社會主義制度給中國社會潛力和人民活力的發揮,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間。
文章說,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一個公平、正義和法制的社會環境,人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有活躍的經濟和穩定的社會發展。那種認為一個處于專制壓迫下的社會能夠實現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的觀點是荒謬的,是經不起事實檢驗的。
文章也指出,在充分肯定中國民主獲得了歷史性進步的前提下,也要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只有幾十年的歷史,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概括起來說,今后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任務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探索、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的各種實現形式。
民主的實質要有相應的形式加以實現和表達。沒有必要的、合適的形式,民主就會落空。民主政治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講,就是不斷探索和完善民主的形式。選擇和建立什么樣的民主形式,要受到一個國家在特定發展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和需要達到的發展目標等因素的規定和制約。換言之,只有選擇那些與具體國情、特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民主形式,才能實現和表達民主的實質,才是好的民主形式。
選舉、協商、監督是實現民主的基本形式,它們存在于具體的民主制度之中,如西方的議會制、多黨制,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等。在我國的各項具體政治制度中,選舉、協商和監督等民主形式得到了廣泛運用,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群眾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組成各級國家權力機關,行使人民主權;實施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人民群眾通過直接選舉產生自治組織的領導人。當前,發展民主協商和加強民主監督,是我們探索和完善民主形式的重點。這是由現階段國情特點和面臨的主要任務決定的。
文章說,中國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社會矛盾與問題的多發期。在這一時期協調各方利益,化解各種矛盾,實現社會和諧,是最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而發展民主協商是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制度保障。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力的同時,也導致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化,因此,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防止特殊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其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破壞和對權力的腐蝕,就成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問題,而加強民主監督則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防范和遏制腐敗的制度保障。
該文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撰寫,房寧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