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表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狀況不理想,平民慈善亟待開發
-對話人物
王振耀
1954年生,2001年6月起,擔任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國家減災中心主任,有“學者型官員”之稱。
王振耀曾進行過一場特殊的實驗:向中華慈善總會個人捐贈500元,并申請減稅。結果,這個過程總共歷時兩個月,手續多達10道。
-對話動機
據中華慈善總會統計,每年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而美國10%的捐款來自公司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而85%的捐款來自民眾。
資料顯示,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慈善規模可占GDP的9%,而我國目前的慈善水平僅占GDP的0.5%。
去年年底,李亞鵬王菲夫婦為幫助唇裂兒童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會”,并在北京舉辦了盛大的慈善晚宴。但,他們是名人。
中國平民慈善的現狀怎樣?在貧富差距還很大的國情下,目前適不適合提倡平民慈善?4月1日,本報與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進行了對話。
-相關背景
2007年1月18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將之前備受爭議的少數公益組織可獲得捐贈免稅資格的范圍擴大,凡是在國家和省級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皆可申請獲得此資格。
4月1日,“平民慈善與慈善教育公眾論壇”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王振耀表示,“平民慈善不開發,中國的慈善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圖片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提供
4月1日,“平民慈善與慈善教育公眾論壇”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行。民政部官員、京津等地慈善組織代表、專家學者、媒體等300余人參加。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透露,民政部正醞釀以天津為試點,推動以“平民慈善”為主題的“愛心城市”建設。天津,曾有一位靠蹬三輪籌款助學、13年累計捐資35萬元的白芳禮老人感動全國。
在接受本報專訪時,王振耀表示,“平民慈善不開發,中國的慈善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中國人的風尚,為何不能用金錢表現”
現狀: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一個金山,它還沒有被開發,這就是平民慈善
新京報:現在我國的年慈善捐贈數額是個什么狀況?
王振耀(以下簡稱“王”):去年,民政系統有統計的是35億元。毛算,算來算去,全國也就不到100億元。可是美國2005年的慈善捐助是多少呢?2602億美元。
我們現在講社會道德風尚,中國人的風尚怎么就不能用金錢,不能用捐獻表現出來呢?我認為這不是根本政治制度問題。
新京報:那么主要的問題在哪兒呢?
王:實際上,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一個金山,它還沒有被開發,這就是平民慈善。它是一個沉睡的處女地,所以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狀況才非常不理想。
經過我們這兩年反復思考,沒有平民,慈善事業做不大,全世界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客觀上也是這樣:平民有這個力量。每人貢獻一點,就能匯成江河。
新京報:貧富差距大是我國目前的現實國情,慈善又往往被稱為“第三次社會分配”,這種情況下提平民慈善,是否太早?平民慈善存在可實現的思想和經濟基礎嗎?
王:有,非常大。現在其實很多普通人都有捐款行為,但不可持續,為什么呢?因為沒受到激勵、弘揚和保護。就比如說你,你愿意捐100元嗎?(記者:愿意。)這就對了。也有很多人需要100塊錢,但你捐了沒有?不一定。為什么?有時候是從工資里扣了,有時候是被乞丐纏住給了,但讓你給得很不高興。
這就是說,慈善現在對于普通人的開發,保護機制都還是一片荒野。
新京報:你估計中國“平民慈善”的潛在力量有多大?
王:我算過一筆賬,現在城市人口是5億到6億,假如每人每年捐100塊錢,這是多少?再加上富人、農村人口捐一些,全國一年隨隨便便500億元沒有問題。
舉個例子吧,常州去年有10個億的捐款。一個地級市,稍微一發動,再就是公示及時、做得透明、讓捐大錢的人加入,大家就很愿意。
我覺得,平民慈善不開發,中國的慈善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盯著富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
問題:捐款人要求項目透明,但還不夠透明,捐款人要求得到榮譽,榮譽沒有
新京報:既然平民慈善有這樣的潛力,那么現在阻礙平民慈善發展的障礙在哪里?
王:我認為,第一條就是我們理念上的疏忽。社會上現在還流行“慈善是富人的專利”的想法。網上最熱的是抨擊富人不搞慈善。我們永遠盯著富人,盯著大款,卻瞧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這其實是一種“有色眼鏡”。
新京報:那么現行慈善程序上還有什么障礙?
王:捐款人要求項目透明,但還不夠透明;捐款人想知道錢捐給了什么人,要求最快到對方手里,這個周期實際又很長;捐款人要求得到榮譽,榮譽沒有,也沒免稅。
我們要搭建慈善信息平臺,在全國形成一種慈善的大透明,慈善信息方面的大聯合。但在這個方面,我們的挑戰很大,因為我們不善于透明。有時候我們就是把這條消息公布在這,認為已經公布完了,老百姓看不看到我不管,我不貪污,我這個錢給窮人就行了。但老百姓是不是喜聞樂見,人家是不是習慣其他的方式,我們不太研究。
新京報: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在慈善捐贈方面,6成以上的人最關心的還是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問題。
王:是這樣。但我想,提高慈善公信力,不靠批判,要靠表揚,應該是“以善促善”,集中精力說好的。
比如,我們能不能更好地發現有公信力的項目,發現了就趕快推出來,有的不好,我們不說它,這樣一來,輿論篩選機制就出來了。輿論、官員和老百姓一起,培養一批最好的項目、最有公信力的機構。
新京報:在慈善領域,你認為政府還存在什么缺失嗎?
王:我們的行動能力還比較缺位,即使有富人,我們也不善于把他們的資源開發出來。許多富人向我抱怨,說不相信你那個錢能用到窮人身上。你不善于和富人打交道,也不善于和窮人打交道,不善于組織引導。于是會議不斷、口號不斷、建議不斷,但是我們的慈善捐款上不去。
而直接的責任在于,政府的行政指導比較弱。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全國民政系統的同志,對慈善缺乏數量統計,缺乏具體規劃,缺乏具體的政策指導。
我們原諒我們自己的時候是說,慈善這件事業剛剛提上議事日程,慈善的行政管理職能剛剛歸于民政部救災救濟司。但實際上,一個政策,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把它擴展開來呢?這里面彈性非常大。在過渡期,在轉型期,完全可以通過較短的時間做最大量的事情,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完全可以把它放在遙遙無期的空泛議論上。
總之,政府工作人員要轉變作風,慈善組織要轉變工作方式,這意味著慈善的一場革命。
“你做一件好事不方便,誰還做慈善”
發展:要建立一套能夠激發愛心的工作機制、組織體制和輿論環境
新京報:推動平民慈善,你覺得現在要做些什么?
王:建立一套程序,一套能夠激發愛心的工作機制、組織體制、輿論環境。
要從平民角度出發,改善慈善的公共服務,天天光說大的不行。我不會把慈善推到免稅政策這類我不能解決的方面。就是做我能解決的,現行的很多政策機制其實還沒有落實。
新京報:這套程序具體包括那些方面?
王:首先,要成立研究機構,開發出好的項目。要實現產、學、研整個一條龍的結合。
第二,我認為需要建立開發平民慈善的機制,把現有的做慈善項目的組織聯合起來,大家共同行動,互相溝通,比如展開聯合募捐。
第三,我認為開發平民慈善還需要開發平民慈善的服務程序和標準。舉一個例子,我們做慈善,為什么讓人家捐款的人感覺不到光榮,而是不信任,不方便?大家想想,你做一件好事不方便,不光榮,什么都沒有,誰敢做慈善?以后這個情況要改變。
第四,我建議要形成風氣。要宣傳平民慈善人物,慈善理念。千萬不要把慈善說成是至高無上、只有圣人才能做的事業。我們認為,一定要形成人人皆可為善的局面,不要把善神秘化,提高到不可觸摸的地位。
新京報:現在全國的捐款稅收減免是跟受捐組織相掛鉤的。有人質疑為什么同是做慈善,還有出身之分,以后這個情況會不會有變化?
王振耀:我首先非常肯定地回答,會。因為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已經針對最近兩年社會各界的反映在調整了,這方面社會壓力非常大。現在國家把這個權限又下放到省一級。省一級怎么辦呢?財政方面、稅務方面和民間組織會制定一個標準,不是劃定什么組織能免稅,而是要制定一個統一標準,哪幾類組織經過注冊,就可以免稅。
我想以目前的進度,今年差不多可以完成這項工作。(相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