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0日電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最新一期的《瞭望》新聞周刊上撰文指出,中國當前的城市文化建設存在8個問題。他指出,目前不少城市紛紛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的傾向。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1、城市記憶的消失
城市記憶是在歷史長河中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的,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但是,今天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危舊房改造”中,實施過度的商業化運作,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一片片積淀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一處處文物保護單位被拆除和破壞的事件也屢見不鮮。由于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這些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2、城市面貌的趨同
城市面貌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鮮明。但今天一些城市在建設和發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地走向趨同。由于城市規劃建設中抄襲、模仿、復制現象十分普遍,布局雷同、風格相仿的城市街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顯著的位置,人們感到自己的城市愈來愈陌生,別的城市卻愈來愈熟悉,“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
3、城市建設的失調
今天一些城市在建設中缺少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卻多了一些盲目決策和浮躁心態。往往采取單一依賴土地經營和房地產開發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大幅度擴充城市用地,大面積的增加建設量,導致出現“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嚴重損害了民眾利益和國家利益。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于建設大廣場、大草坪、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和“標志性”建筑,而這些項目卻往往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
4、城市形象的低俗
美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喚起市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但是,今天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為了氣勢而不顧城市環境,把高層、超高層建筑當作城市現代化的標志,建筑體量追求高容積率而破壞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輪廓線,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時間內能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變城市的形象。而大量新建筑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
5、城市環境的惡化
好的城市環境不但可以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今天一些城市環境面臨著一系列突出問題:空氣污染、土質污染、水體污染、視覺污染、聽覺污染;熱島效應加劇、交通堵塞加劇、資源短缺加劇;綠色空間減少、安全空間減少、人的活動空間減少。同時,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造成巨大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錯位、超載開發也使不少文化遺產的背景環境出現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趨勢。
6、城市精神的衰落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核,通過對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煉,可以使更多的民眾理解和接受城市的追求,轉化為城市民眾的文化自覺。但是,今天一些城市注重物質利益,而忽視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目前不少城市紛紛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的傾向。一些城市熱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標志性建筑”的數量,實際上是重經濟發展,輕人文精神;重建設規模,輕整體協調;重攀高比新,輕傳統特色;重表面文章,輕實際效果;重局部功效,輕長遠目標,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7、城市管理的錯位
通過城市管理不但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工作方便、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安全穩定的物質環境,而且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安靜和諧、活潑快樂、禮讓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環境。這就需要用文化意識指導城市管理。但是,今天一些城市在管理內容上重表象輕內涵,在管理途徑上重人治輕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經驗輕科學,在管理效應上重近期輕長遠。由于不能在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不斷從更高層次上尋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導致往往在城市問題已然成堆、積重難返之際,才開始采取各種應急與補救措施。“城市病”所產生的系列病狀及后遺癥,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缺乏應有的文化視野。
8、城市文化的沉淪
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但是,今天一些城市面臨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歷史,而是淺薄化自己的文化內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彌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消解著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在文化領域,一些人的價值觀扭曲、錯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蔓延,“文化危機”問題以及伴隨而來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日益嚴重,究其深層次原因,是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立場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