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午9時許。人民大會堂廣西廳。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廣西代表團,同80多位廣西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一起審議。總書記的到來,使代表們的發言更加踴躍。
“下面我來發個言。”伴隨著濃濃的鄉音,廣西百色市田陽縣那坡鎮尚興村黨支部書記、全國人大代表莫文珍向總書記簡要介紹了村里的情況,隨后對總書記說:“現在農民的日子好了,但還面臨一些問題。”
莫文珍所在的村原來地處大石山區,鄉親們生活十分艱難。在黨和政府幫助下,這個村整體搬遷,村民們異地安置到一個扶貧開發點。村名雖然沒有改變,但年人均收入卻從搬遷前的157元提高到去年的1860元。
2002年,胡錦濤到廣西考察工作時,曾專程去看望從大石山區搬出來的莫文珍和鄉親們。此后,胡錦濤一直牽掛著他們。
“老莫,您看都有哪些問題?”望著55歲的莫文珍,總書記親切地問。
“現在我們那里農村主要有‘五個難’。首先一個是行路難。”莫文珍回答。
“老莫呀,到行政村的公路都通了嗎?”總書記接著問。
“現在主要是到村屯的交通問題。村屯道路不好,農民種出來的糧食、蔬菜、水果沒辦法運出來,拖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后腿。”
總書記一邊聽,一邊記在筆記本上。
莫文珍接著說,“第二是用水難。用水難有兩個:一是飲用水難,二是生產用水難。”
“廣西不缺雨水,能不能把雨水存起來?”
“有些地方這樣做了,但還有些地方沒解決。”
“原來的飲用水源呢?”對飲水這樣關系百姓日常生活的事情,總書記問得十分仔細。
“干了。在我們那里,水井一般到十一二月份就干了。”老莫回答說。
“廣西有許多地方是喀斯特地貌,雨水雖然多,但存不住。”區黨委書記劉奇葆解釋道。
“應該想辦法,通過建水窖等方式解決缺水問題。”總書記說。隨后又關切地詢問,“去年國家投入資金解決了3000萬人的飲水問題,也給廣西安排資金了吧?”
“給了,廣西去年解決了100萬人。”熟悉情況的代表回答說。
“今年還有安排嗎?”
“今年加大了力度,要再解決200萬人的飲水問題。”
總書記聽后點了點頭。
“另外一個是上學難。”老莫接著提出“第三難”。
近年來,黨和政府在農村逐步推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活費的“兩免一補”政策,許多因家庭貧困而輟學的孩子又回到校園。
“現在上學難在哪里?”老莫的話引起了總書記的極大關注。
老莫解釋說:“過去我們每個村都有幾個教學點,現在學生少,需要合并。合并后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教室嚴重不足,二是一些孩子上學要走十幾公里。”
聽到這里,總書記說:“現在,一些地方適齡孩子少了,對教學點作相應的調整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辦學一定要從農村、山區的實際出發,一定要真正為孩子們上學著想,科學安排教學點。該撤并的教學點,一定要撤并;不該撤并的,哪怕學生再少,也要保留下來,并想辦法把教學點辦好,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們上好學。”
胡錦濤請老莫接著說別的“難題”。
“在農村,農民治病、養老同樣存在問題。一些地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還沒有搞起來,一些農民養老沒有保障。”
“你們村有沒有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總書記關心地問莫文珍。
“正在搞試點。”
“覆蓋面大不大?參加的人多不多?”
“我們那里都參加了,但還有些地方沒有。建議國家加大這方面的投入。”
在聽完8位代表的發言后,胡錦濤說:“大家對解決好‘三農’問題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我們想到一塊兒了。”
“近年來,中央就做好‘三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應該說,這些年農村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矛盾依然突出,解決好‘三農’問題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胡錦濤在他的發言中,一一解答了莫文珍提出的“難題”:
——“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強農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公共事業。”
——“要逐步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今年,我們要全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一開始水平不可能很高,隨著經濟的發展、財力的提高,將逐步提高標準。”
——“要繼續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邊境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傾斜,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有效減輕農民教育負擔,健全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要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重點扶持農村衛生事業發展,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
總書記的一席話,在會場里激起了熱烈的掌聲。(鄒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