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不吃這一套
明代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官場上的接待之風更是令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一些基層官吏也痛感無力應對。著名的清官海瑞擔任淳安縣令時,就多次遇到這類事情。有一次,海瑞的頂頭上司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帶了一大批隨從經過淳安,住在該縣的官驛里。按照當時的風氣,多數地方官員都會趕緊前去奉承這位要員之子,并不惜勞民傷財做好接待工作。幸運的是,淳安縣的百姓遇到了一位剛正不阿的父母官。海縣令規定,不管來者身份如何,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驕橫的胡公子見小小的淳安縣令竟敢對自己如此怠慢,立即大發雷霆,居然命人把驛吏捆綁起來,倒吊在梁上。海瑞聽到報告后,帶著一大批差役趕到驛館,喝令將那胡公子一行抓起來。他說,胡總督早有吩咐,要各縣招待過往官吏時不得鋪張浪費,所以現在這位胡公子一定是假冒的。說罷便將他們痛打一頓,趕出了縣境。
有一年,朝廷派出欽差鄢懋卿到浙江視察。鄢懋卿是當時權臣嚴嵩的干兒子,最喜對地方官員敲詐勒索。如果有哪個官員沒有伺候好他,并孝敬他一大筆銀子,就會遭到報復。據記載,當時鄢懋卿攜帶其妻一同出京,一路上作威作福,沿途官員紛紛竭力逢迎。有位山東歷城縣令薛禮勤,因不肯屈從其淫威,竟被鄢懋卿借故當場斬首。而表面上,鄢懋卿又裝出十分清廉的樣子,宣稱自己喜歡簡單樸素,不愛官場奉迎。當他路過淳安時,堅持原則的海瑞只是隆重而簡單地予以招待。當鄢懋卿流露出不滿時,海瑞當即搬出了太祖皇帝欽定的官員接待標準,使他敢怒而不敢言。
按照慣例,欽差出行時,當地官員有責任組織人力為其服務。當鄢懋卿乘官船離開淳安時,需要大批民夫拉纖。但是,愛民如子的海瑞考慮到當時正值農忙時節,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他竟親率縣衙的差役們去為欽差拉纖。見此情景,鄢懋卿趕緊狼狽轉道,從陸路離開了。
清代腐敗積重難返
或許接受了明代吏治腐敗的教訓,到清代時,朝廷明令,京官到地方去,或上司到下面去,出差費用一律自理,而地方官員或下級則不得宴請和饋贈。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官場上的接待同樣成為腐敗的根源之一。由于清代京官的俸祿較低,為了滿足私欲,他們往往將放外任或者出京辦差視為撈錢的好機會。而地方官員也樂得投其所好,以謀求仕途的升遷。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地方官和下級不光日常接待要花錢,還得對京官和上級有常年孝敬。這種現象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就連圣明的康熙皇帝也只能默許其繼續存在,否則就會觸動整個官僚體系的利益。
生活在那樣的官場氛圍中,要想保持自己的節操,無疑需要相當的政治素養和行動魄力,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開篇所描述的那副情景。作為一名彪炳史冊的廉臣,林則徐為了使自己不沾染官場歪風,在上任途中,即事先發出《傳牌》,傳告沿路官員,謝絕一切接待供應。與一些大官上任時動輒前呼后擁不同的是,堂堂的欽差大人林則徐輕車簡從,隨從人員“惟頂馬一弁,跟丁六名,廚丁小夫共三名”,沒有帶一名官員或供事書吏。盡管如此,從北京到廣州,一路上仍有不知多少地方官員想乘機巴結林則徐,但由于后者能夠堅持原則,甚至嚴辦了個別違規者,才使自己沒有被官場的這種不良風氣所污染。身為欽差,林則徐竟不得不動用權力禁絕官場的接待,實在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如今,封建時代的許多習慣被丟到了歷史的垃圾堆。然而不容忽視的是,歷史的影響并沒有徹底清除。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人熱衷于官場上的逢迎,甚至以接待之名揮霍公款,借機送禮行賄,拿百姓的血汗錢為自己鋪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項調查表明,一些地方政府全年竟有100至150天在接待各路官員。如此多的官場接待,不但白白耗費了精力,也極大地浪費了資源,更敗壞了政府機關的風氣。 (南莊)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