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短評:中西方豐收節有何文化共性?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中西方豐收節有何文化共性?
作者 崔白露
9月23日,中國迎來第四個農民豐收節。
節日,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文化符號,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晶,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核。中國的豐收節也不例外。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數千年生產實踐孕育出源遠流長的中華農耕文明。根植于此的歷法節氣,是將豐收節定于秋分的重要依據。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作為日月陰陽轉換的關鍵節點,與農業關系尤為密切,既迎來谷物成熟、果碩魚肥的秋收,亦面臨新一輪秋耕、秋種。故人們于秋分祭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種樸素的祈愿,不僅演化為慶祝豐收的節日,也奠定了中國人順天應時、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方式及價值理念。
作為近年來新設立的節日,中國的豐收節被賦予更多時代意義。圍繞豐收,中國各地在歷史發展中形成諸如傳統祭祀、美食品鑒、農產互市、民俗表演和體育競賽等眾多民俗活動。過去,此類慶祝一直以地域性、社群性的自發活動為主,而在國家層面形成全民參與、共慶豐收的節日,不僅包含對自然的尊重、對收獲的喜悅,更是對他人辛勤勞動的禮敬。如今,伴隨著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中國億萬農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鄉村振興不斷加快,講好豐收節的故事,即是講好農民和農村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故事。
俯瞰神州,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下,不同民族以各具特色的民俗節日慶祝豐收,如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珞巴族的昂德林節、瑤族的耍歌堂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等。
放眼全球,豐收的節日亦屬于世界:猶太人在五旬節歡慶收獲,感謝神的恩惠并祈求來年豐收;英國人在豐收節用收割的農作物裝飾教堂和舉辦宗教儀式,感謝上帝賜予食物;美國和加拿大人以感恩節形式與家人共慶豐收與團圓;秘魯、哥倫比亞等南美人通過祭祀太陽神和狂歡慶典,祈愿來年風調雨順……文明與文化在不同時空下同頻共振、和而不同。
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將生命、食物與自然相聯系,不同文明通過崇拜、祭祀、祈禱、慶典、狂歡等方式表達豐收的喜悅和對自然的禮贊。但無論表象如何紛繁復雜,慶祝形式、內容、文化宗教背景如何迥異,豐收節的存在本身,便代表著人類文明中的共性部分。
禮贊豐收,歸根結底回答的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面對這一問題,不同文明給出的答案異曲同工。
后疫情時代,中國農民豐收節折射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追求。面對重重挑戰,當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0日 18:39:24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10:12:2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
- 2025年01月09日 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