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出席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并發表題為《中國發展新起點 全球增長新藍圖》的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馬占成攝
當前,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然而全球經濟治理仍存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不足、發言權過低的缺陷。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邀請歷史上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與會,同七十七國集團、非洲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國和小島國等廣泛對話,傳遞出明確的信號:二十國集團不僅屬于二十個成員,也屬于全世界。中國辦會的獨特視角反映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愿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的主張,展現了中國謀求共同發展的決心,也得到世界各國的響應。
讓增長和發展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
“我們的目標是讓增長和發展惠及所有國家和人民,讓各國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日子都一天天好起來!”習近平主席在G20工商峰會開幕式上表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杭州峰會一大亮點是中國邀請了很多發展中國家參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要實現全球70億人‘一個也不落下’,不管社會經濟狀況和種族背景如何,邀請更多發展中國家參會正是對這一目標的踐行。”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的文章認為,中方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今年的G20峰會奠定了基調。今年G20首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首次就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首次就支持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開展合作,具有開創性意義。
“社會不平等問題首次在全球20個最大經濟體的會議上占據重要位置。”德國《法蘭克福匯報》題為《G20向不平等宣戰》的文章認為,在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和美國人質疑精英以及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同時,“減少不平等”等關鍵詞被寫入G20杭州峰會的最后文件中。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峰會閉幕后說,這次峰會的討論表明,可持續發展與社會保障的聯系非常重要。
埃及總商會進口業務分會主席艾哈邁德·希赫告訴本報記者,關注發展問題其實是從更長遠角度考慮世界經濟的增長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就國際經濟事務平等協商、平等決策,不僅反映了世界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是歷史的進步。
南非國際問題評論員香農·易卜拉欣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習近平主席呼吁增加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以保證各國在公平規則下開展合作,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這些無疑都有利于促進包括非洲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杭州峰會賦予二十國集團更廣闊視野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經濟治理重點,反映的是世界經濟格局的新現實,體現的是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的理念。
比利時魯汶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蒂斯認為,隨著全球經濟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任何一個國家想要“獨自發展”幾乎不可能。這就需要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包容的一個重點便是強調全球共享發展成果,在推動全球經濟走出危機的泥沼時,保證不讓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掉隊。中國主張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310328,基金吧)的同時,也將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的努力下,G20杭州峰會把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議題帶入國際經濟的核心地帶,并確立具體目標,促進各方為落實重要的全球性協議采取實際行動。土耳其經濟政策研究基金會政治分析師費里德·伊南認為,G20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最特別的意義在于,它反映了G20內外發達與發展中經濟體的呼聲和利益。在這個意義上,G20超越了包括七國集團(G7)在內的其他全球經濟治理平臺所具有的視野。伊南稱,憑借這一公報,G20首次承擔起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經濟治理角色。公報闡述了新的制度性愿景和“開放”與“包容”的制度性價值觀,以便促進新的增長動力,并聚合了世界經濟中多元化的利益。G20杭州峰會容納不同聲音的事實,證明了中國的領導能力。
非洲國家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貧窮、饑餓和不平等,而這里又是世界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南非人文科學研究院金磚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加亞·喬西認為,杭州峰會的成功之處在于對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這也是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困局的關鍵。他表示,峰會發起《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和《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制定了創業行動計劃,并決定在糧食安全、包容性商業等領域深化合作,這些行動計劃非常關鍵。“我們看到中國在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非洲支持,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許多人有了工作,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包容型經濟。”
中國以實際行動推動包容發展
承諾一千,不如落實一件。中國領導人沒有讓“包容”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在具體行動中。“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絲綢之路經濟帶一系列重點項目和經濟走廊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正在同步推進。中國倡導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國際法教授埃萬德羅·卡瓦略認為,中國一直秉持開放的態度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同時也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和世界經濟發展更具包容性。與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治理模式不同,中國主張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有效參與空間,讓所有國家平等對話、分擔責任,共同謀求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高級研究員古謝夫告訴本報記者,挑戰面前,只有合作才能找到出路。現在很多發展中國家被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限制,發展潛力不能充分得到展現,難以拓展貿易和投資空間。如果能在多邊平臺下獲得更多資金和技術幫助,這些國家的發展將給其他尋求開拓發展空間的國家帶來新的機遇。
美國奧本海默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李山泉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點贊,認為這將發揮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輻射效應,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促進世界經濟更加開放,并通過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提高能源可及性、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青年創業等方式,讓各國共享世界經濟增長成果。
消除貧困和饑餓,推動包容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國際社會的道義責任,也能釋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英國卡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菲力普認為,只有世界各國形成合力,才能夯實共贏的基礎,為更多人帶來福祉。
埃及制定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全面規劃,將加大吸引投資力度,鼓勵私營企業更多地參與由政府規劃并組織實施的經濟建設項目,鼓勵小微企業發展。艾哈邁德·希赫說,埃及希望通過“2030愿景”對接“一帶一路”,推動雙方在能源與工業、投資、科研與技術、文化等各領域合作,以提振國內經濟增長,實現社會繁榮與昌盛。
“有和平、合作,然后才能有發展。”泰國前副總理素拉杰·沙田泰表示,命運共同體對亞洲而言就是共享繁榮。中國在杭州峰會上提出共贏的方法,能夠促進和平、促進合作、實現發展,而這正是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摘自人民日報,北京、開羅、約翰內斯堡、布魯塞爾、里約熱內盧、莫斯科、紐約、倫敦9月13日電 記者:王新萍、黃發紅、韓曉明、李志偉、吳剛、索泓依、曲頌、李曉宏、黃培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