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經歷了半個月太空之旅的神舟十號飛船將把3名航天員送回地球。
從無人到有人,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太空漫步到“萬里穿針”,從自動交會對接到“手自一體”……從1992年那個深秋開始,中國“神舟”的每一次飛行,都在刷新一個高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飛船的搖籃,在實現神舟“十戰十捷、十全十美”的飛天夢中,更體會到創新的真諦。
創新技術——成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國際一流的跨越
探索浩瀚宇宙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展現。作為中國空間事業主力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上世紀90年代初,擔綱起載人飛船系統研制任務抓總單位的重任。面對載人航天強國的技術封鎖,沒有現成資料和經驗可以借鑒的局面,五院認識到,作為載人航天領域的后來者,要想實現彎道超越,只有創新。
懷揣美好愿景與創造魄力,五院創新工程發展理念,在工程論證、立項時,大膽提出技術大跨越思路,跨過美俄從單艙到多艙的40年歷程,直接研制國際上第三代飛船,拿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三艙方案”。為了又好又快地攻克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中的最后一項——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五院“神舟人”不走尋常路,在國際宇航領域首次提出“N+1”交會對接模式,通過一個目標飛行器來支持多次交會對接。
作為高新技術聚集地的載人航天領域也同樣以高風險著稱。從美國“挑戰者”號、前蘇聯“聯盟”號折戟沉沙,航天員命隕太空的悲壯就可見一斑。而縱觀中國神舟飛船的發展歷程,凱歌常奏,風景獨好!神舟五號飛船研制過程中,為確保航天員安全,時任飛船副總師張柏楠帶隊,搭“試驗田”,用“鐵鍋炒黃沙”,模擬出最真實客觀的飛船著陸環境,進行了數十次試驗,獲取了大量試驗數據,全面檢驗了緩沖系統在航天員著陸時的緩沖能力。神舟七號飛船研制中,研制團隊對回收著陸分系統新增了50多項“體檢項目”,驗證了極端情況下的飛船性能,開創了飛船風險控制試驗的先河。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每一次研制都融進創新的理念,回收著陸分系統飛船為航天員的安全返回上好道道保險。
神舟飛船回收著陸分系統的升級之路,只是“神舟”團隊堅持創新驅動,不斷追求完美的一個縮影。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創新之花,在神舟飛船的研制歷程中遍地盛開,香滿問天路。
在交會對接測量、控制敏感器研制過程中,目標反射太陽光干擾這個世界性難題擺在了五院面前。
“神舟”團隊秉持創新利劍,一路向前,研發人員集中攻關,改進算法提高抗干擾能力、改進材料特性降低反射光強度等一個個新思路噴涌而出,團隊兵分數路,連續奮戰,餓了就泡包方便面,累了就在轉場的車上趴會兒。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多的艱苦攻關,五院“神舟人”攻克了這道難題,拿出了性能優異的產品。
茫茫深空,遍布著各種有害物質,為給航天員建造安全可靠的“太空巴士”,研究人員做了大量工藝試驗。曾經為摸索一重要參數,他們連續十幾天通宵作戰,實在困了就睡在焊機邊上。經過近1個月的“魔鬼式”攻關,終于找到了最優參數。正是這種勁頭,“神舟人”成功突破了壁板結構的縱縫和環縫自動焊接技術,確保了天宮、神舟這些大家伙細微之處都“嚴絲合縫”。
20多年來,五院“神舟人”從來沒停止對性能更優、質量更高的產品的探索。從無到有,到比肩國際先進,再到多項產品指標全面超越國際同類,“神舟人”不僅實現了飛船配套產品全部國產化,更用一個個拳頭產品、核心技術,為神舟飛船馳騁寰宇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管理——夯實“次次成功 追求卓越”的基礎
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步步驚心,要在短時間內先后突破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活動、空間交會對接等一系列世界級的關鍵技術,風險極高;載人航天工程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多達數十萬的參研、參試人員,數千家的工程協作單位,對“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宇航工程實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如此艱巨的任務,如果沒有堅實的管理基礎,根本無法完成。
技術開拓上一馬當先的五院“神舟人”,在載人航天飛船任務工程管理、質量管理的探索中同樣奮勇爭先,從系統工程管理理論開始發力,不斷加快管理創新的步伐,特別是近年來聚焦載人航天任務特點,總結提出了“提前抓、科學干”的管理理論。
2008年,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成功拉開了載人航天工程發射任務高峰期的序幕,要在幾年時間內,連續發射3艘飛船和一個目標飛行器。挑戰面前,五院大膽進行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于2009年成立載人航天總體部,強化了載人航天總體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總體牽引能力。
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號,批產管理模式大顯神威。通過成立交會對接項目管理委員會,統籌協調天宮一號、神舟八號項目辦,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產品中心之間的工作,并建立起共性管理小組作為相互間的穿插機構,承擔起通信和溝通職能,實現了相關關聯的各個項目團隊之間的協同作戰,確保了共性問題的快速解決和研制的順序進行。從單機產品驗收入手開展工作,按照批產的模式,對神舟飛船的研制進行模塊分割、同類項合并,統一組織產品驗收、總裝、測試等各項工作,極大地減少了重復性工作,提升了研制效率。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將原來串行在一起的工序拆分,實現了多線作戰。拿熱管工裝來說,采用三維設計方法,僅此一項,就為任務節點節省了近3個月的工期……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管理上的一個個小改進匯聚在一起,引發了工程實施效率從量變到質變的躍升,實現了飛船研制周期從幾年一艘到一年幾艘的大幅跨越。
質量是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生命工程,是“神舟”團隊管控的重中之重。運用“提前抓、科學干”理念、方法,五院“神舟人”在設計、研制之初,就提前介入,組織型號兩總按照質量管理精細化要求,對質量管理工作進行了詳細策劃,并落實到型號研制各階段工作中,把質量控制的重心移到研制前端。同時,按照量化可控標準,提前策劃分析,利用已經發射型號的飛行數據,設置了契合神舟九號任務的單點、裕度、測試覆蓋性、產品驗收、“九新”預案。在出廠前和發射場工作中,組織各試驗隊進一步加強測試判讀工作,結合人工判讀和自動判讀,定期進行數據回放、數據判讀比對,確保測試數據不漏判、不誤判;嚴格執行總裝過程中的不可測試項目控制要求,確保過程受控、不留死角。從科技委、相關單位抽調精兵強將,主動參與到神舟九號總裝過程復查、測試數據復查、數據包復查等專項工作中,積極發揮專家把關作用,查隱患、查漏洞,確保了神舟九號不帶問題和隱患出廠。
五院以“提前抓、科學干”為指引,扭住關鍵環節,聚焦主要矛盾,把表格化管理、數據包管理作為組織好眾多外協單位、形成“萬人一條槍”合力的“利器”。通過制定并發布“22條”“55條”,從頂層上為外協單位制定規范標準,深化量化可控的管理理念,不斷完善數據包管理。對于任何一件產品,從原材料、元器件、生產過程,到最終性能都進行一系列實驗,獲得的數據全部儲存下來,確保了神舟飛船研制過程中,裝船的數百臺產品、10萬余只元器件的研制、生產、試驗等數據,以及百余家外協單位的工作數據都有據可查,牢牢鎖死了風險點。
正如院長楊保華所說,“我們從‘提前抓技術,提前抓質量,提前抓進度’‘科學組織’多個維度分解、梳理、控制任務風險,推進工程任務實施,確保多型號并行下有限總裝測試、發射場、人力等資源的科學調配和向載人航天任務的重點傾斜,成功化解了任務技術難度高,參與人員、單位眾多,管控風險大,組織實施復雜等一系列挑戰,圓滿兌現了向祖國和人民的莊嚴承諾。”“提前抓、科學干”管理理論的提出,為工程任務的順利實施建立起了“高架橋”“快車道”,實現了宇航工程實踐“詳略有別,多頭并進、量化可控”的科學局面,不僅助推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寫就,更為中國空間事業承擔更為嚴峻的挑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人才培養——打造空間事業生力軍
今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五院參加主題團日活動時,與“神舟”團隊代表親切座談,在得知五院“神舟”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3歲時,他十分高興,作出了社會各界都要學習航天青年科技團隊創新創造精神的重要指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年輕人為主的“神舟”團隊能夠快速成長,成功擎起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國字號大旗,得益于“創新特區”的助推和創新精神的洗禮。
“一切為創新開道”,這是五院為“神舟”團隊量身打造“創新特區”的初衷。在這里,有國際一流的試驗設備;在這里,有良好的創新氛圍,沒有職務的高低、只有技術上的對錯,剛參加工作的“新兵蛋子”可以叫板型號兩總;在這里,有雄厚的研發資金支持,助推著每一粒創新的種子結出豐碩的果實;在這里,有全方位的培訓體系,崗位督導師、崗位流動機制、定期的國內外科研院所培訓交流、兩總上講臺等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成長需求,為高素質、高能力“神舟”團隊的鍛造增添了無窮動力。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神舟”團隊在一路披荊斬棘的問天征程中也創造凝練出了以“四個特別”為魂的載人航天精神,而這也成為了神舟團隊保持戰斗力的源泉。從載人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我是第三個饅頭”的口頭禪,到張柏楠常說的“搞工程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個團隊,團隊個個都能干才行”,在“神舟”團隊,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隊和“老帶青、青帶新,新學老”的人才循環模式都把焦點對準了“團隊第一、滾動發展、加快知識轉移”上,而這也是年輕人快速成長的秘訣之一。
20多年來,載人航天精神在“神舟”團隊中代代相傳。已是兩鬢斑白的老專家們仍在返聘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熱心培養年輕人,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經驗;年輕人勇爭上游,挑起了關鍵技術和關鍵崗位的重擔。他們常說,是載人航天精神熏陶、培育著自己,是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用實際行動感染、鞭策著自己,讓他們一步一步在成長的路上前行。
“這是代代傳承的航天精神。經過鍛煉,很多年輕人不僅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專家,更在工作中將國家利益與個人的價值緊緊結合在一起,牢固樹立了奉獻意識與大局意識。”談到載人航天精神的作用,黨委書記李開民感觸頗深。
20年“神舟”飛天路,五院“神舟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鑄就載人航天精神的同時,還培養造就了一支事業持續發展的人才方陣——今天,這支團隊80%以上是碩士或博士研究生,而且大多是“80后”年輕人,在愈發密集的載人航天任務歷練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航天人,正為實現新的突破積蓄強大力量。
隨著神舟十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神舟人”的太空探索又站在了一個新起點上。自信、自強、自立的五院“神舟人”必將高奏創新進行曲,在更高的領域、更廣闊的空間,譜寫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篇章。(通訊員 郭兆煒 本報記者 付毅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