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飛船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步伐越來越穩健。多年來,一直有人心存疑問,尖端科技的發展貌似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發展載人航天對我國的長遠發展究竟有什么重大意義?航天技術專家們認為,在太空微重力的環境下,科研是主要內容,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地享受著這些太空探索帶來的“福利”。
神十攜人參種子上天
東風航天城內的東北一隅,是一片蔬菜種植園區,園內有個奇特的蔬菜種子繁育基地。每次搭乘神舟飛船太空旅行的蔬菜種子,都會有一批在這里進行繁育、試種。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繁育基地里培育的日本南瓜、“頑皮男孩”葫蘆瓜等太空品種正在進行第四代甚至第五代的栽培試驗,據介紹,這些種子上天走一遭,僅僅只是“太空升級改造”的第一步,經過地面的培育、篩選、鑒定后,合格的太空種子才會進行試種,這一周期一般需要4至6年左右。
每次神舟飛船上天,都要搭載一些研究對象,神十也不例外。據航天專家介紹,“現在我們國家將中藥的研究重點實驗室設在澳門,澳門科技大學這方面的水平非常高,設備非常先進,這次我們帶了人參種子上天,回來后進行培育,推動澳門和吉林省合作,推動我國新的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解放軍總裝備部原副部長張建啟表示。和其他的物種一樣,由于太空環境對種子的影響很大,從太空下來的人參種子也要進行優中選優。“科研機構將選擇一些好的變異再培育,形成我們國家比較優質的人參生產結構。”
奧運火炬借鑒航天技術
事實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越來越多地享受著太空實驗的成果。“比如奧運火炬,不怕刮風下雨,也不怕缺氧,這就是借鑒了航天的點火技術。”張建啟舉例說,這就是在特殊條件下的燃燒技術,空氣再稀薄也能點火。同樣,我們生活中常用的燃氣爐,到了高原就會出現燃燒效率下降,但航天技術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張建啟看來,航天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信息服務中,比如北斗導航衛星、氣象衛星等。此外,對材料科學的推動也十分顯著,比如神七飛船使用的固態潤滑劑、太陽能新技術,都是先在太空做實驗。張建啟還舉例說,在研究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時常常遇到一個問題——對面車輛的強光燈影響到自動駕駛設備怎么辦?“這就用到了航天領域的自適應光學這項技術,自動適應強光。”
據介紹,除了這些直接應用于生產生活的航天科技外,航天技術更多的是間接推動了諸多產業發展,包括電子、機械加工,裝備制造業、新材料新工藝等。
應用成果應長遠看待
“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搞載人航天?這樣做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焦維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載人航天不同于發射一顆通訊衛星、氣象衛星、遙感衛星等見效快,要用長遠眼光來看待。
焦維新說,微重力環境可以做很多學科的科學實驗,目前我們在太空開展的試驗有三類:一類是流體力學、材料科學、物理科學、生物科學等等。“為什么要到太空做實驗?因為在地面做效果不明顯,在太空中,航天員使勁往一個氣泡里面灌水,但氣泡很難破裂,這就是表面張力對地面流體的作用,而這一點在地面上不可能實現。”
另外,太空環境有助于新產品的開發。“舉個例子,感冒后,大家往往都會沖一包感冒顆粒沖劑,在地面上,沖劑很快就會在杯子中沉淀分層,但在太空卻不會,這一點對合金、藥品、半導體等的生產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再者,一些新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也需要在太空環境中加以驗證,因為重力、大氣層的影響使很多實驗難以在地面進行,“有些新技術由于缺乏驗證環境,幾十年了仍未得到應用。”
“我們造飛船是為了建空間站,建空間站是為了開展太空實驗,目前我們還沒有達到應用階段。到了應用階段后,這一效果我們能看得更清楚,一些想法將會在空間站建成后一一實現。”焦維新說。(董柳 溫建敏 發自酒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