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溫家寶歐洲行經貿成果豐碩,但中國仍需重視與歐洲的意識形態分歧
本刊記者/趙杰
10月10日,中國總理溫家寶結束了為期8天的歐洲之行。此次他足跡踏及希臘、比利時、意大利、土耳其和德國等五個國家,參加了70多場活動。隨訪的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在介紹此行情況時表示,溫家寶“從不同角度、有針對性做各方工作”,宣示了中國的政策主張,提升了中國與往訪國雙邊關系水平,推動了中歐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入發展。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多名國際問題專家看來,溫家寶此行的收獲主要體現在簽訂了一系列經貿合作的“大單”,而往訪國的高規格接待也凸顯對中國的高度重視。但是,尚不能因此就簡單認為中歐關系進入“蜜月期”,雙方背后的意識形態分歧仍不容忽視。
中歐經貿成果頗豐
根據中國外交部網站,中意雙方簽署了17項合作文件和協議,涉及司法、文化、科技、環保等眾多領域,還共同發表了《中意關于加強經濟合作的三年行動計劃》,確定了未來三年兩國務實合作的重點領域和項目,提出了5年內雙邊經貿總額翻番的目標。
中國還同比利時有關方面簽署了在核能、電信、質檢等領域的合作文件。同時,溫家寶中途改變行程赴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時,后者表示繼續積極支持歐盟盡快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雙方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提出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中國與希臘發表了《中希關于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溫家寶宣布中方已經購買并積極考慮繼續持有和購買希臘國債,提出今后5年兩國貿易翻一番,達到80億美元的目標。這對于深陷債務危機的希臘,無疑是雪中送炭。
“從雙方發展經貿關系角度看,應該說成果非常豐碩,由此可以說此次訪問非常成功”,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榮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認為,溫家寶此次訪歐活動向世界傳出一個信號,就是中歐之間相互重視與對方的關系,并愿意促進合作和共同發展。
縱觀溫家寶對歐洲幾國的訪問,或非偶然。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沈驥如認為,德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軸心國,其經濟和政治地位舉足輕重,與德國交好顯然可以促進與歐盟整體的關系發展;比利時在一定意義上可算作歐盟的首都,同樣在歐盟成員國之間有著重要地位;意大利作為歐盟六個創始國之一,并與中國有著中小企業較多、旅游業興旺等相似的國情特點,加強與其的合作無疑是必須的。
他認為,希臘遭遇了債務危機重創,中國對其伸出援手顯示出助其共渡難關的誠意,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負責任和敢于擔當的大國形象。
在溫家寶的整個行程中,與土耳其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其意義同樣不可小覷。“中國所取得的這一成果非常重要”,中國社科院歐洲所研究員張健雄認為,作為一個親美國家的土耳其,能夠和中國深化關系,無疑是對美國保守勢力的一個挫敗。
意識形態分歧短期難除
張健雄特別指出的美國保守勢力因素,在諸多觀察人士看來,也是溫家寶展開上述系列活動的重要動因之一。溫家寶訪歐前夜,美國方面正針對中國人民幣升值展開了新一輪施壓。9月29日美國會眾議院以348比79的投票結果通過《匯率改革促進公平貿易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
歐洲行期間,溫家寶在各個重要場合,都提出“切勿向人民幣問題施壓”的呼吁。由此,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溫家寶此行的最大戰略目標是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爭取歐洲支持并對抗美國。
胡榮華認為,中美關系因人民幣匯率問題而呈微妙變化,因此會讓中歐關系尤其引人注目,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美國指責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聲音近年來一直都有,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中歐關系發展就是要針對美國。
但是,她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指出,在美國保守派指責中國的同時,歐盟成員國內也有不少含蓄指責的聲音,加之中歐關系的發展歷程一向并不平坦,吃掉經濟合作大單的糖果之后轉瞬可以舉起大棒的出爾反爾舉動也有先例。
胡榮華所描述的這種在歐盟成員國內部存在的與中國意識形態的分歧久已有之。
就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德國一貫持支持態度,此前曾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專訪的前比利時王國駐華大使萬德斯也曾堅決表示予以支持。
但是,這并不妨礙另外一些反對的聲音存在。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情況亦然。就在溫家寶離開歐洲回國的同時,G7財長會議和IMF會議召開,針對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的貨幣被低估問題達成了一致共識。不過相較下月將要舉行的G20韓國首爾峰會,后者顯然更值得關注。
張健雄認為,從歐盟來看,一方面匯率問題是個長期問題,中歐雙方以及歐盟成員國內部的分歧暫時不會消除,只是在不同階段呈現給中國的壓力不同;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尚未完全過去,歐盟一些國家需要和中國合作以恢復經濟。
歐盟各國的意見分歧,會使得它們暫時無法形成統一的聲音并與美國站在一起。但是,至于此行是否就能真正達到中國的預期,是否就能瓦解美歐同盟,“效果尚待觀察,應往前看”。
“蜜月期”一說存疑
此間有不少媒體認為中歐關系因溫家寶歐洲之行而進入“蜜月期”,這種說法主要基于訪問期間到訪國的可謂空前的高規格接待方式,以及收獲囊中的一筆筆合作“大單”。
在溫家寶訪問希臘期間,有“希臘總理成為中國總理導游”之戲謔表述見諸報端;而溫家寶臨時更改訪問行程,應邀訪問德國,德國總理堅持選擇梅澤貝格宮這一只接待與德有親密關系的少數國家政要的國賓館,作為會晤地點。一時間,此番會晤成為媒體聚焦之熱點。
但是,這一切現象是否可以與中歐“蜜月期”畫上等號?胡榮華認為需冷靜、理性看待,因為雖然外交成果上進步很大、成效也很明顯,“但也要正視其與中國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一些價值形態上的分歧”。
她認為,就目前的雙方關系看,無論表現出來的形式有多好,都不可能達到“聯姻”的“蜜月期”狀態。而要達到這種狀態,有待雙方更多的努力。“在經濟交往進一步密切的同時,要完全吃透對方的心理并考量其經濟利益背后的價值取向,中國還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深入研究,同時需要雙方更進一步地溝通”。
沈驥如提醒,中歐雙方目前面臨的意識形態差異等方面的問題是必須正視和面對的,并且隨著經濟合作的密切,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交鋒也會時不時表現出來,這就要求雙方增進民間往來,消除意識形態的歧視而代之以更多的信任、了解和尊重。 ★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專題:溫家寶出訪歐洲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