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辦公廳下發《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描繪了未來十年中國干部“大培訓”改革的藍圖。
自中央政治局近年帶頭定期集中學習以來,由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一場“新勸學運動”。“學習”,在充滿挑戰的新時期再次成為官員從政的關鍵詞,成為加強黨執政能力的重要利器。
作為干部培訓的主陣地,黨校這一從延安時期誕生成長的“干部搖籃”備受關注。有人批評,近年來一些黨校學習氣氛不濃、教學陳舊僵化,成為“官員社交俱樂部”,“上上門、認認人、吃吃飯、養養神”。
黨校改革話題由此迅速發酵,成為焦點。在改革前沿的廣東,廣東省委黨校近年已經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廣東特色的研究式教學新模式,引領全國潮流。
今天,廣東省委黨校迎來60歲生日慶典。常務副校長鄭盛廷表示,在新的起點上將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再造廣東干部的“搖籃”。
除積弊
一份調查報告“倒逼”教學改革
今年9月1日,走進廣州市建設大馬路3號院子,迎面看到“歡迎同志們到我校學習”的紅色大字,張玉潤有點重回校園的興奮,“這是人生的又一個加油站”。
這位四十出頭的廣東省衛生系統正處級干部,正在省委黨校參加4個月脫產的“中青班”學習。
在不少人眼中,黨校曾是一個“挺神秘”的地方,“去黨校學習”往往意味著“要升官了”。今年“七一”前夕,中央黨校首次邀請外媒采訪,“去神秘化”引起轟動。其實,現在“上黨校”已不是與晉升“劃等號”,而是廣東干部的一種“必修課”了。
中央明確規定:除了縣級以上(含縣級)中青年黨政后備干部在被提升或提名選舉到上一級領導崗位之前必須經過相應的黨校培訓,現職的省部、地廳、縣處級黨政領導干部每5年也必須到黨校輪訓一次。
鄭盛廷介紹說,2001年8月,廣東省委黨校和廣東行政學院合并后,校(院)的干部培訓班次主要包括黨員干部培訓輪訓和公務員培訓兩大類。
最受關注的常設培訓班次是“中青班”,主要包括中青年領導干部培訓一班(對象是45歲以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優秀正縣處職黨員領導干部)、培訓二班(對象是40歲以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優秀副縣處黨員領導干部),現在學制均為4個月。而常設干部“輪訓班”包括市廳級、縣處級、省直處級干部、全省政法綜合管理領導干部等。
鄭盛廷表示,提高黨員干部的執政水平與拒腐防變能力,是黨的建設兩大歷史性課題。因而,黨校這個“干部的搖籃”,能不能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通過自身的改革和創新,為解決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擔負起自己的使命,是擺在各級黨校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使命很重大,現實也很嚴峻。2004年8月,一份《學員問卷調查分析報告》擺在了廣東省委黨校校委會面前。
調查反映的數字很刺眼:47.8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黨校的教學不能滿足其要求,參加過兩次以上黨校主體班學習的50.85%認為黨校教學不能滿足其要求。被調查對象在選取培訓途徑時,愿意到高等院校參加培訓的占32.1%,愿意參加業務培訓班的占26.1%,愿意到各級黨校培訓的僅占25.3%。
問題出在哪里呢?學員意見直指黨校教學的“遠”、“大”、“空”積弊。2004年年底,鄭盛廷主持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進主體班次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啟動黨校教學改革。
走出去
模塊教學破解黨校“三大怪”
“看文件機會不多的人給整天有機會看文件的人講文件精神;沒到過國外的人給經常出國的人講國外情況;沒有當過領導的人給當領導的人講領導藝術。”有人曾這樣描述黨校“三大怪”。
教學改革,從學員反映“最枯燥”的“三基本”課程下手。他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問題”這三門課,整合成主題為“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的模塊,通過“五個一”(一次專題輔導、一部專題影像、一場專題調研、一場學員論壇、一次集體答疑和對話拓展),重點闡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隨著時代不斷創新的脈絡和條件,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原來這些課要上6個半天,一塊黑板、一個老師、一杯清茶滿堂灌,學員昏昏欲睡。現在活潑多了,還去順德調研民營經濟,討論私有制廢存的觀念變遷,很有廣東特色和現實意義。”一位學員深有感觸地說。
課堂輔導、現場教學、社會考察、專題研討……現在省委黨校,學員們要學習一系列課程。將一系列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稱為“模塊式教學”,這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一種現代教學方法,該校從2004年引入推廣。
比如研究廣東“文化強省”建設,除了上課,學員們還“走出去”,到廣東美術館看饒宗頤書法展,聽陳小奇講廣東流行音樂發展思考,到奧飛動漫搞動漫產業調研,與官員研討如何發展網絡文化,讓很多非文化界的學員接受熏陶、大開眼界,更有利于引發思考,提出建議。
說起去年秋天啟動的“三個三”體驗式教學,省委黨校培訓部主任劉冬松一臉興奮,“這是我們體驗式教學的新成果。”
2009年10月20日,2009年第二期中青二班一支部學員到韶關炮一師師部參加3天軍營學習,每天早上5:30起床,休息、操練、學習、就餐等時間精確到每一分鐘。隨后,到韶關曲江區大塘鎮與老農勞動3天、到韶鋼3天體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學員反映,當“三天士兵、三天農民、三天工人”的特殊經歷,是他們終身的寶貴財富,加強了黨性鍛煉。學員鄭民說,通過下田割稻、與村干部和老鄉促膝長談,親眼目睹了農村水利多年失修,交通、醫療和教育設施落后。“我們感受更多的是農民、基層干部的艱辛和我們的責任。”
重思辨
“番禺垃圾焚燒”成研究課題
“學習”二字一直貫穿于黨的歷史。毛澤東1939年對干部講隊伍里存在“本領恐慌”,70多年前的話依然具有現實意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粵大興讀書之風,推薦干部閱讀《世界是平的》等書籍,還告誡過官員要用學習抵御腐敗:“當今社會,領導干部身在各種矛盾漩渦的中心,要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就應當從讀書學習中吸取精神食糧。”
記者發現,研究式、案例式教學是廣東省委黨校的一大特色。把與黨的方針政策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作為重要案例,在課堂上討論、爭論,在研討中培養學員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介紹,此舉是借鑒了美國哈佛肯尼迪政府學院、法國國立行政學院這兩大國際著名政治精英培訓中心的經驗。他們都善于運用研究式、案例式教學。美國哈佛擁有號稱全球最大的公共政策案例庫,注重全面、深度分析;而法國則重視抓正在發生、沒有定論的現實案例進行研究。“我去法國考察時,他們正在研究尚未結束的公務員罷工問題,還有吵了25年的巴黎第三機場該不該建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很能激發創新思維。”
省委黨校要求學員“帶著問題”來學。入學時就根據自己關注的領域報題,并分成課題小組進行專題調研。作業也分類管理:廳級干部要交6000字的專題研究報告,要求少講必要性、重要性這些空話套話,重在提交對策建議,最后濃縮成兩三千字的策論;而處級干部則要交4萬字的案例報告背景材料,包括歷史由來、政策法規、外國經驗、文獻資料乃至媒體報道。
這極大地激發了學員們的創新熱情。有廳級干部提出珠江水變咸、廣東醫療改革、廣東廢舊電池處理等課題,研究對策;而處級干部關注的案例更鮮活,“大學生當豬倌”、“東莞禁止養豬”、“番禺垃圾焚燒廠建設”這些事件還沒結束,學員們就提交了調研報告,還展開激烈爭論。
針對群體性事件高發、網絡輿情迅速發展等現狀,省委黨校還在全國黨校系統建立了首家“現代領導能力實訓中心”,進行各種案例的情景模擬,全程錄像,由老師現場點評得失。最令學員“難受”的是,模擬召開新聞發布會。官員要就突發事件接受“記者”的各種尖銳提問,隨后接受老師的麻辣點評,從程序安排、問答技巧到儀容服裝都要一一挑刺。據透露,接下來還準備把“中青班”帶到南方報業考察、了解媒體真實生態,并邀請南方周末的記者來黨校,與學員一起研究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的得失教訓,傳授與媒體打交道的經驗。
推行教學改革最直接的收獲,是黨校教學有了走向“精”、“新”、“實”的橋梁,干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顯著提升。學員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滿意率從2007年的84%提高到89%,對教學方法的滿意率由80%提高到90%。
“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改革實踐,初步回答了研究式教學等現代培訓理念能否運用于黨的基本政治理論教學的問題。”鄭盛廷說。 南方日報記者陳楓雷輝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