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天空中除太陽之外第二明亮的星體,但實際上月球本身并不會發光,全靠太陽照亮,反射太陽光。月球迎著太陽的半個球是亮的,背著太陽的半個球是暗的。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對位置隨著月球繞地球運行而變化,在地球上看月球的角度不一樣,月球就有了各種圓缺形狀,即月相的更替,所謂“月有陰晴圓缺”。
月球位于日、地之間時叫做“朔”,月球暗的半個球朝向地球,我們看不到它。朔之后的一兩天,鐮刀狀的新月在傍晚西方的天空中露面,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相對于太陽逐漸向東移動,亮的部分日益擴展。五六天以后成了半圓形,這時的月相稱為“上弦”,日落時月球在天子午線附近。再經過7天,便到了“望”(滿月),月球與太陽遙遙相望,我們看到的是一輪明月于傍晚東升,在晨曦中西落,將黑夜照耀得如同白晝一般。滿月以后,圓輪的西部日益虧缺。到“下弦”時,呈半圓形,月球到半夜才升起。和上弦月相反,下弦月是東邊半個圓被照亮。下弦以后,半圓繼續虧缺,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天空的一絲殘月。它愈來愈接近太陽,終于跑到和太陽相同的方向,朔又來臨了。
月相變化的周期——“朔望月”,并不等于恒星月,而比恒星月長些,等于29天12小時44分2.78秒。原因在于月球不僅繞地球運動,而且陪伴著地球圍繞太陽運行。因此,月球繞地球轉動的真正周期乃是恒星月,而不是朔望月。
參與互動(0) | 【編輯:鄧永勝】 |
專題:嫦娥二號發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