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DP論政績的時候,一些官員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節能減排為硬指標的時候,他們又不惜打亂群眾的正常生活。其實,這樣的官員對于發展并無固定觀念,有的只是“官念”。
本報評論員沙元森
高速行駛的車輛急轉彎或者急剎車是很危險的,每個司機都會盡量避免這種狀況。同樣,公共政策一旦急停急轉,也會讓很多利益相關人感到嚴重不適,甚至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據報道,今年是“十一五”計劃的最后一年,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全國多處陸續上演政府強行拉閘斷電以求節能的鬧劇。在浙江省溫州市,從8月中旬開始,當地很多企業必須接受這個現實:每開工一天,就必須停電兩天至四天不等。這種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要緩慢的生產節奏讓很多企業主叫苦不迭,不遵守斷電規定將面臨處罰,而遵守規定則注定完不成訂單,也要承擔不小的商業損失。企業的不景氣必然殃及一線工人,很多民工因為沒活可干,收入銳減,但日常的開銷卻是省不下來的,最后連維持正常生活都成了問題。
這項只給群眾添麻煩、不給群眾謀福利的政策在執行中竟然雷厲風行,以至被媒體形容為“斷電風暴”。我們不禁要問,當地政府為什么如此鐵腕,敢置民生于不顧。事實上,拉閘斷電之所以搞得火急火燎,是因為節能減排目標如不能按計劃完成,一些地方官員有被免職的危險。
“十一五”節能減排指標是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指標,也是衡量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標志。地方各級政府被要求對本行政區域節能減排負總責,政府主要領導是第一責任人。這些責任在地方上層層分解,并簽訂了軍令狀,完不成任務的官員受到嚴格問責,包括“一票否決”。遺憾的是在個別地方,這種壓力沒有使相關官員在平時的工作中意識到緊迫感和責任感,節能減排最終在“分解”中變了味道。原本是以淘汰落后產能為目的的拉閘限電成了“一刀切”,莊嚴承諾也就成了數字游戲。
節能減排指標是政府協商的結果,既然承諾就應當力爭完成,如果最終不能完成也只能說明地方政府對自己的現實狀況評估不足或者對目標的分解出現問題,由此產生的后果顯然不該由群眾來承擔。事實上,執行一個為期五年的計劃,各級政府應該提前制定階段目標,逐步落實,而不能事到臨頭緊急剎車。對負有責任的官員來說,不能如期完成指標是工作失誤,而不顧人民生活的拉閘斷電則是錯上加錯。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就痛批了全民限電的行為,指出“拉閘限電”和“節能減排”不是一回事。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仍有地方官員頂風而上,他們所考慮的恐怕只是自己的官位。以GDP論政績的時候,一些官員不惜犧牲生態環境,以節能減排為硬指標的時候,他們又不惜打亂群眾的正常生活。其實,這樣的官員對于發展并無固定觀念,有的只是“官念”。
目前,不少地方都在向自己承諾的節能減排目標沖刺。我們希望各級政府都能順利完成任務,但更希望這個結果來自于一個平穩的執行過程,人民群眾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應當是科學發展的好處,而不是急停急轉的痛苦。
參與互動(0) | 【編輯:鄧永勝】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