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的秘書群發短信,仍然是保障了被舉報者“監督”舉報公民的權力,而沒有保障實名舉報者實施公民監督的權利。
據媒體報道稱,因多次實名舉報廣東省東源縣領導成偉明等人,居住在惠陽淡水的市民劉堯可能會遭到“抵制、報復”。成偉明秘書劉志堅甚至向全縣股級以上干部群發短信,指責劉堯“到處搜集信息,捏造事實,攻擊領導干部”,并要求各級干部“一律不接受采訪”,如有信息,及時通報成偉明或他本人。
且不論劉堯是否“捏造事實”,作為一個公民,“到處搜集信息”只要不涉及機密就無過錯,實名舉報官員,更是行使公民監督權利的正當行為,只要不是惡意中傷、無中生有,即便有不準確或言辭過激之處,也應予以諒解和包容。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當下“民告官”還是一項難度很大的事,在這種背景下,舉報需要勇氣,實名舉報更需要極大的勇氣。
實名舉報,意味著舉報者自愿承擔舉報求證的義務,并擔負舉報的責任,更意味著舉報者了解并愿意承受實名舉報可能遭致的風險,這種勇氣本身是可貴的,坦蕩、有擔當的精神更值得鼓勵和提倡。讓實名舉報者能說話,敢說話,不怕說話后被“盯”,是對公民監督權利的最好保障。
不論舉報是否屬實,作為被舉報的當事人,成偉明都不應該介入舉報的處理之中,其秘書更不應參與,而報道顯示卻是秘書劉志堅群發短信,試圖在各級干部和外來新聞記者間樹立屏障,更試圖將一切信息都集中到當事人成偉明和他本人手中,這顯然不是要保障公民監督,而是要保障被舉報的當事人“監督”公民。這種荒唐舉措,非但本末倒置,更直接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政紀律。
歷朝歷代對“風聞奏事”和匿名舉報都有很大爭議,認為這種舉報誤差大、舉報求證困難,且容易被人利用挾私報復或打擊政敵。當今提倡公民監督采用實名舉報的方式,然而效果很不理想,許多地方的匿名舉報率竟高達七八成。歸根結底,是由于有些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公民監督保障不力,漠視、縱容被舉報的當事人打擊報復舉報者,令實名舉報者或不寒而栗,或心灰意冷。
和這種直接的打擊報復相比,東源縣的群發短信似乎要“文明”一些,但試圖用這種“總動員”的方法隔絕媒體,孤立舉報者,不僅有變相訂立攻守同盟之嫌,更為進一步對舉報者采取“必要措施”進行了“火力準備”,很顯然,這仍然是保障了被舉報者“監督”舉報公民的權力,而沒有保障實名舉報者實施公民監督的權利。
如果任由這種做法泛濫,讓相關當事人全身而退,就是保障了不該保障的“監督公民權”,而侵害了本應保障的公民監督權。實名舉報本是政府倡導,響應倡導者卻被如此“監督”,長此以往,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法律和行政紀律的嚴肅性又何在?
陶短房(學者)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