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都”肆虐過后,化州受災鄉鎮亟待重建,百姓期待盡快修復受損房屋和江堤
-受洪水影響,我省前段時間不少地方遭災,如何快速實現救災復產正考驗各地
-能否盡快把救災復產資金落實到位,不失信于百姓,更不要出現資金“腸梗阻”
咆哮之后,脫韁的羅江水退回到了原來的水位,但羅江之濱的化州林塵鎮村民的生活卻難以回歸原位。
受臺風“燦都”殘留云系影響,7月22日至23日,化州普降暴雨,鑒江支流羅江出現50年一遇的洪水,超過羅江堤圍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導致洪水漫頂,23日17時開始,化州市9個鎮409條村莊被淹。
其中,林塵鎮受災最為嚴重。羅江林塵段堤壩出現6處決口,共長560米,羅江左岸林塵以下的低洼地頓成澤國,小鎮成為被洪水圍困的“孤島”(詳見南方日報7月25日03版《市長督戰馳援“孤島”》)。
洪水過后,救災復產行動迅速展開,重生的希望亦孕育其中,但災后百姓的生活依然面臨壓力。
廢墟每戶墻上一條條水漬線清晰可見,一人多高,要踮起腳才夠得著
洪水過后半個多月,被浸泡過的林塵鎮仍一片蕭索。
在化州通往林塵鎮的S285省道兩側,山坡上,修長的桉樹俯首折腰朝著同一個方向傾倒,木斷枝折。這是“燦都”留下的痕跡,半個月前這條道路亦被洪水阻斷。
林塵鎮原本還算“很整潔”的街道,如今變得臟亂不堪。街邊一戶人家門口的一堆碎磚頭上,晾曬著十來本小學生的課本和作業本。被水泡過,上面藍色的圓珠筆字跡已經模糊。臨街商鋪在忙著重新安裝被風吹倒的招牌。
每家每戶的內墻外墻仍然濕漉漉的,一條條水漬線清晰可見,一人多高,要踮起腳才能夠得著。外墻的白色石灰大片剝落,變得斑斑駁駁。護衛著每家每戶的門神也被水浸泡得發潮。
48歲的黃富家新建的樓房在洪水來臨時,三層樓地基被沖垮,天花板整體垮塌,像風掀翻的被單一樣耷拉在廢墟中。
他回憶起那晚的經歷,仍心有余悸。“趕緊往外跑,剛跑出來,房子就塌了。”人沒事,但房子沒了,現在一家人只能借住在鄰居家,“想再蓋新房子,但已經蓋不起來了。”
7月23日晚上,黃富的鄰居陳茂一家人正在新樓房頂上吃晚飯,“忽然聽到轟的一聲,大水就沖進來了。”他吃完飯下樓,洪水已經過膝。陳家五間房屋的建房木料全部被沖走,房屋被夷為平地,只剩下碎磚頭和沙泥混合的廢墟。
洪水將62歲的靈麗燕家房后沖出一個大水塘,里面淤積了大量的泥水,塘壩隨時都有垮陷的危險。她擔憂:“我怕小孩子會掉下去。”
損失林塵鎮受浸的農田30800多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5億元
洪水不僅沖走了木料磚瓦,還沖走了林塵鎮的農副產業。
該鎮黨委書記蘇粵告訴記者,洪水致使當地甘蔗等經濟作物受災嚴重。蠶桑也是林塵鎮的重要農副產業之一,這次水災中,幾個重點養蠶村受災最為嚴重。
8月8日,林塵鎮沙洲坡村,70多歲的陳阿婆在桑樹田里忙碌,手持剪刀將桑樹腐爛的葉子剪掉。她種了不到2畝的蠶桑,一般一年養蠶收入能有五六千元,“一場洪水過去,今年收入全都沒了”。
一場洪水將桑樹的葉子全部泡爛。令人欣慰的是,劫后余生的蠶桑全部都長出了新葉,大片的桑田里,鋪散著新生的不合季節的嫩綠色。
除了蠶桑和甘蔗,林塵的主要農業是種植水稻。“晚稻秧剛下種,全被沖走,只能重新育秧。”蘇粵說。
村民吳星志家養的十幾只雞全部被沖走。洪水漫過來時,養魚塘里的魚也被水挾裹著帶出魚塘。
最大的幸運是洪水并沒有將人沖走。“有一個女的差點被沖走了,旁邊的人趕緊伸手抓住了她的頭發。”陳茂透露。
據林塵鎮鎮政府統計,臺風洪澇災害造成了鎮上13800戶家庭,73000多人受災,被洪水淹沒的村共有16個,受浸的農田30800多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45億元。
“我來這里十多年,從沒見過這樣大的風災、水災。”林塵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感嘆。
重建村民們最關心的災后補償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洪災過后,鎮政府積極擔起了災后修復工作。各家各戶自行收拾被洪水沖刷后變得滿目瘡痍的家園,撿起碎磚頭重新壘砌小屋。而很多被水沖垮倒塌的房屋已成空巢。
“目前主要是在解決衛生防疫和喝水問題。我們給每家每戶都發了消毒液。喝水問題,因為沒有安裝自來水,就只能靠村民們打井取水喝。”蘇粵說。
而村民們最關心的災后補償問題,則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村民吳星志為洪災已經支付了一萬多元。大水來時,將他家新房的地面全部沖壞,地面坑坑洼洼,破碎不堪。為此他這半個月一直在忙著重新填平地面,鋪上水泥。
村民們說,洪水退后,政府派人來登記過各家的損失情況,但之后便沒有了回音。“沒有人給我們錢,全部要靠自己。”
面對無法再住的樓房,黃富很是發愁,建房已經花去了他十幾萬元,再也無力重新蓋房。他盼著政府能給他一定的補償或者補助。“畢竟是江水決堤沖毀了我的房子。”
作為林塵鎮的父母官,蘇粵也很關心毀壞房屋的修繕和重建工作,不過他也認為,按照有關規定,發放救災補助有一定的程序,比如,倒塌房屋的情況還需要在有關部門調查后在報紙上公示,沒有異議后才能發放。
“災后重建還需要省民政系統的撥款,而撥款也需要走一定的程序。”蘇粵透露,他們已經把相關調查數據上報給有關部門,他希望盡快啟動損壞房屋的修繕和重建工作。
受災的群眾可能更著急些,半個多月過去了,有關部門也沒有什么大的動靜,就有些著急了,抱怨也多了起來。
修堤護堤建成之后就沒怎么修過,扛過了1994年的洪水,但這一次沒能扛住
更為長遠但亦迫在眉睫的計劃,是重修多處決口的護江堤壩。
沖垮、浸泡著林塵鎮的洪水源于羅江決堤。羅江屬鑒江支流,貫穿化州市全境,兩岸堤圍防洪標準約10年一遇。此次洪災中僅林塵段便有6處決口,總長約560米。
羅江邊的村民們甚至抱怨這是“豆腐渣工程”:“沒有水泥,只是用石頭壘起來的”。他們還特意去量了護堤墻的厚度———“下面只有70公分,上面只有50公分”。簡單筑就的護堤在強勁洪水下當然不堪一擊。
蘇粵介紹說,這道堤建于上世紀70年代,但建成之后就沒怎么修過,簡陋的大堤一直為林塵鎮的七八萬人口抵擋著洪水的襲擊。這道堤扛過了1994年的洪水,但這一次沒能扛住。
記者在靠近林塵小學的一個決堤口看到,洪水過后,決堤處壘上了一米多高的沙包,斷裂處也用水泥填塞。但顯然這樣的護堤并非長久之計。
“洪水期還沒有過去,暫時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應急。”蘇粵透露,“羅江大堤林塵段約30多公里,預計需要資金6000萬元。”無論對于林塵還是化州,甚至是茂名這都不是小數目,如何籌集到足夠修復堤壩的錢,也成為當地老百姓關心的大事。“我們可不希望再被水淹啦!”
省防總副總指揮、水利廳廳長黃柏青前昨兩天的到來,給林塵老百姓帶來了喜訊。他表示,要盡快修復“燦都”造成的水毀水利工程。
“對羅江流域化州境內近120公里堤防,按20年一遇洪水標準進行除險加固,要抓緊做好立項、初步設計等前期工作,爭取2至3年時間完成羅江堤防除險加固工程。”黃柏青說。
記者手記
災后重建要給百姓實在的信心
今年我省多個地方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情,類似林塵鎮這樣的地方災情還很嚴重。災情發生時,我省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取得了抗洪搶險的巨大勝利。在災后復產中,包括林塵在內的各地有關部門也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迅速展開災后復產重建工作,并盡量把災情降到了最低。
但筆者在現場采訪中了解到,半月有余,受災百姓對災后恢復家園的工作還是多有不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受災百姓不清楚救災復產進展情況,也不知道災后補償的情況,時間長了很容易感到失望;
二是當地百姓覺得水利工程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林塵的老百姓就覺得本次出現水災的原因是因為堤壩年久失修,質量不行才造成了本次災情。
筆者體會,之所以當地百姓會出現這兩個方面的不滿情緒,主要還是源于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夠細致、到位。比如沒有能給百姓介紹清楚,災后房屋修復補償的具體標準和程序。
另外,如何確保災后復產的快速有序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比如,我們能不能盡快把救災復產資金落實到位,不失信于百姓,更不要出現資金“腸梗阻”,卡在某些地方。
洪災過后,復產重建最需要啥,筆者通過現場采訪,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給老百姓信心,這個信心不僅要靠嘴說,更要靠實際的行動,盡快把損毀的水利工程修好,盡快幫助老百姓住進重建好的房子,老百姓自然就會很有信心。
令人高興的是,當地及有關部門,正在行動起來,真心希望受災的群眾能在春節前住上好房子。 □南方日報記者胡念飛見習記者李秀婷湯凱峰化州報道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專題:中國多地遭暴雨洪澇災害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