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方以“拖延”代替強拆,表面上體現出對拆遷戶權利的尊重,實際上仍構成對公民私權的“合法傷害”。另一方面,因為拆遷補償談不攏而致使工程停工、延期,造成公共利益損耗的后果更是顯而易見。
2007年啟動的朝陽路改擴建二期工程,3年后依然沒能解決“腸梗阻”,原因是孟老太家的三間平房佇立在規劃中的朝陽路東向西的輔路上。由于雙方就補償問題各持己見,留守朝陽路上的“最后拆遷戶”造成了工程延期和道路擁堵。
與以往的拆遷個案不同,此次“釘子戶”對抗的并非謀求巨大開發利益的商業拆遷,而是針對公共利益性質的道路擴建拆遷。在補償懸殊較大的情況下,拆遷方并未像有的地方動輒動用暴力予以強制拆遷,而是采取拖延戰術。生活中,類似戰術廣為流行,拆遷方先將談不攏的拆遷戶晾在一旁,有的不斷進行騷擾,等大部分都拆完,“釘子戶”形成孤立無援境況再來解決,希望以此贏得博弈中最后的勝利。
問題是,這種拖延戰術果真能帶來最后的勝利嗎?我認為,在公共利益性質的拆遷中,此舉帶來的利益“拉鋸戰”及至演變成的雙方“持久戰”,不僅是對拆遷戶生活權利的極大漠視,也是對公共利益的極大損耗,最終在公益與私權的“雙敗”中,收獲的極可能只是具體承擔任務的拆遷公司的一己私利。
一方面,拆遷方以“拖延”代替強拆,表面上體現出對拆遷戶權利的尊重,實際上仍構成對公民私權的“合法傷害”。眾所周知,房屋所承載的乃是公民生活的權益,包括周邊設施和環境利益。而“談妥一家拆遷一戶”的習慣做法,已經陷拆遷戶于極度不利的“孤島”境地,周邊環境的破壞以及水電等必需資源的斷絕,嚴重損害到拆遷戶的生活權利。如果不是骨子里較真的意志,一般人是難以在此環境中與拆遷方持久消耗下去的。事實證明,許多拆遷戶正是在這種軟暴力環境下而不得不放棄。所以說,由于雙方力量懸殊,這種拖延拆遷策略以及持久戰的拆遷境況,對“最后的拆遷戶”往往是不公的。
另一方面,因為拆遷補償談不攏而致使工程停工、延期,造成公共利益損耗的后果更是顯而易見。在商業利益拆遷中,由于開發商對拖延所帶來的巨大利益損失極為在意,故而“持久戰”雖然對拆遷戶造成了生活上的不便,但還能為其提供幾分與開發商博弈的“砝碼”。但是生活中因拖延而致的公共利益損耗,往往不像商業利益損失那樣備受重視,這種漠視公益損耗而與拆遷戶消耗下去的策略,難有贏家。
既然如此,在客觀上存在補償談判破裂的巨大可能性情況下,如何化解類似公益與私權“雙敗”的困局?我們一方面期望拆遷雙方能恢復理性,達成妥協;另一方面,呼吁作為公益拆遷主體的政府,不可作壁上觀。如何在充分透明、充分協商的前提下設計出合理的補償標準,創造出理性公平的談判機制;如何增強司法制度的權威性,為補償糾紛提供暢通高效的解決路徑,將是化解拆遷亂象的重要任務。(特約評論員 傅達林)
參與互動(0) | 【編輯:劉羨】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