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執行。該規定明確要求,縣處級副職以上(含縣處級副職)的官員報告個人財產、婚姻變化、子女移居國(境)外等事項。官員不如實報告個人財產等情況將受處分。
民眾對官員收入、住房、投資等個人事項一直充滿監督期待,部分地區也出臺了官員財產報告制度。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堅決執行財產報告制度。
如今,《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正式出臺,較之以前的規定,新規定把房產、股票、期貨、基金等投資項目,子女移居國(境)外等信息納入報告范圍,跳出了只要求新任、擬任官員公布財產等個人事項的傳統模式,對官員瞞報等違規行為的處罰也比以往更為明確、嚴厲。官員財產報告制度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中央反腐倡廉的決心。
有道是,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現實生活中,有的干部不是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而是利用權力尋租:有的為親屬經商開方便之門;有的讓配偶子女移居國(境)外,自己做“裸官”。山西蒲縣一煤炭局長經營煤礦10年獲利逾3億,名下房產達35處之多。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家族資產達20億之多,都是官員個人事項不透明的例證。
把官員住房、投資等個人事項暴露在陽光下,是對民眾知情權的尊重,也是從源頭約束官員貪腐行為的積極舉措。便于及時掌握官員廉潔自律情況,也有助于民眾參與權力監督,約束公共權力不被私用。不過,副處級以上官員個人事項并不向社會公布,讓人有意猶未盡之感。
雖說官員報告個人事項涉及個人隱私,但官員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民眾有權監督其行使權力。
在一定意義上講,官員的隱私空間比普通民眾小一些,其住房、投資等個人事項并非單純的個人隱私,而是一種公共資源。群眾有權知曉這種公共資源。中紀委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要求,把領導干部住房、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列入報告內容。“兩高”司法解釋還設立了利用影響力受賄的新罪名。這些都為官員報告財產等個人事項提供了法律制度驅動力。
當然,出臺官員財產報告制度只是落實社會監督的第一步,如何讓公權力受到監督與制約才是問題的關鍵。
從本質上講,不僅副處級以上干部的財產等個人事項要報告,所有官員的財產都要報告,官員報告財產自覺接受監督應該成為制度常態。而且官員財產狀況向組織報告以后,是否公開,如何公開,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盡管新規定對如何問責瞞報財產信息的官員,作出了制度安排,但是,紀檢、監察部門畢竟精力有限。如果官員個人事項只在內部報告不向社會公示,很難調動民間力量參與監督。因此,官員財產等個人事項除了向組織報告以外,能否對社會公眾公開。比如通過政府網站向社會公示,接受公眾質詢,等等。關于“接受公眾質詢”這一點,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可以找到依據。
如果官員財產等個人事項從內部報告向外部公示推進,輿論監督力量被充分調動起來,對官員的權力監督才能真正實現從內部監督向外部監督的轉變。這不僅可以提高反腐效率,而且有利于約束官員保持權力謙卑。(胡藝 作者系職員)
參與互動(0) | 【編輯:劉羨】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