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吳起縣的全民免費教育近來頗為引人關注。據新京報昨日報道,從2007年開始,吳起縣投入到教育上的財政資金已經超過8億元。“免費教育”給吳起縣委書記帶來了政績和榮譽,這也鼓勵著他和吳起縣用更大力度投資教育。
其實,在陜西,不只是吳起縣,與其相鄰的志丹縣、同在陜西的府谷、神木,也都在教育、醫療上搞得風生水起。而此前,廣東省東莞的石排鎮也因搞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民免費教育,而引起社會輿論關注。這些地方政府率先在民生領域行動起來,無疑有利于當地民眾,更為教育與醫療體制改革突破困局,提供了現實的路徑。
然而,如果對民生投入的重視,只是個別地方政府的熱情,或者只是某一省份幾個縣市的“小氣候”,這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民生投入整體不足的現狀。所以,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吳起和神木的自發,變成其他地方政府的自覺行為,并形成“民生投入地方政府互相競爭”的局面。
對于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性關系,張五常曾有論述。他認為,從1994年固定下來的以縣為單位的公司化的地方競爭,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秘密之所在。然而,地方競爭的秘密在于,經濟增長只是官員的政績,地方競爭的實質是地方官員的政績競爭。過去的經驗表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地方競爭。
所以,在現行體制下,要想形成民生投入的地方競爭局面,必須要修正GDP中心主義的政績觀,應該像陜西省副省長朱靜芝那樣明確對縣區一把手們表態,“優先發展教育,就是最大的政績”。而且,不應只是在輿論上肯定和鼓勵,還應該形成對民生政績觀的激勵機制,比如官職的升遷———民生搞得好的地方官員予以晉升,而對民生成績差的官員則進行問責。
從吳起乃至神木的經驗來看,加大民生投入并非資金的問題,也并非地方財政不可承受。吳起、神木并非陜西財政收入最富裕的縣區,石排鎮也不是東莞最富裕的鄉鎮。而且實行免費教育和全民醫療,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吳起縣有13萬人口,其前3年投入教育的8億多元,有6.5億元用于教育硬件設施,而這可以看作一次性投入,而常規的教育投入只有每年5000萬元左右。神木今年用于全民醫療的財政預算是1.8億元。只要地方政府少修1公里高速公路,少建一座政府大樓,這些民生投入就不成問題。比西部的吳起、神木更富裕的地方多的是,他們之所以對民生工程缺乏熱情,并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官員的意識問題和體制上缺乏激勵機制問題。
應該看到,被GDP中心主義所左右的地方競爭,在很多地方乃是以公權力不受約束,甚至是犧牲民眾權利為前提的。這種惡性競爭,直接造成了宏觀層面的經濟結構失衡,并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拉大。民生投入的地方競爭最終指向的則是民眾基本權利的實現,是修復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起點,修復失衡的經濟結構,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創造財富與獲得財富的平等權利。
不過,也應該看到,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績考核機制,固然對于民生投入地方競爭機制的形成,很有效率,但是,從根本上保證民生投入不會“人走政息”,更需要激發地方人大等制度的活力,使民眾對地方事務的話語權更有分量,讓地方官員切身感受到對民生問題的責任與壓力。如此,地方政府和官員重視民生投入的內在活力,才能真正激發起來。
![]() |
【編輯:劉羨】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