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我真不知道這場戰爭為什么要發生。黎巴嫩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家,在這之前,這個國家的一切正在變好。現在,戰爭不僅毀了黎巴嫩,也奪走了我的朋友。”——一名以色列士兵
以黎沖突開始之后,真主黨火箭彈所及最遠的以色列城市是哈代拉,距以黎邊界約75公里,而在這個射程之內的城市包括號稱以色列北部“首都”的海法及更北的大部分城鎮。納哈里亞、卡梅爾、瑪阿洛特、采法特、謝莫納,從東到西,這些風景如畫,往日擠滿了游客的城市如今不再喧囂,居民大半南遷,留下的則大部分時間棲身地下掩體。空空蕩蕩的城市猶如“鬼城”。
和流浪狗做伴
距以黎邊界約10公里的納哈里亞是一座漂亮的海濱城市,7月13日清晨第一次遭到“喀秋莎”火箭彈襲擊時,市中心的街道上還滿是匆匆趕去上班的居民。然而20多天后,當《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再次來到納哈里亞時,大街上只能偶爾看到幾只野貓從容不迫地橫穿馬路。平日熙熙攘攘的海灘,如今也不再有人光顧。
夏季本應是以色列北部許多農莊游客盈門的時節,但在邊境中段附近的貝特希利勒和拉莫特納夫塔利,記者看到的只是戰爭留給這里的一座座空無一人的住宅和掛滿枝頭卻沒人采摘的水果。
在邊境東段的謝莫納鎮,路上幾乎沒有車輛,小城里所有的路口都是黃燈閃爍。
在謝莫納以北幾公里的梅圖拉,等待任務的以軍士兵們成了被當地居民遺棄的10多只寵物狗的臨時主人。看著這群可憐的“孤兒”,士兵們說,希望戰爭早點結束,這樣當主人回來時,它們還不至于忘記主人的樣子。
習慣了警報聲
警報依然一次一次揪心地響起,炮聲和爆炸聲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近。救護車的嘶鳴、受傷者的驚厥、警察、士兵、記者、人群亂作一團。炮火留下的是焦黑的汽車和殘破的房屋。
這兩天,以色列北部人開始談論“火箭綜合征”。這是因為神經高度緊張引起的。癥狀是平時人比較木訥,后腦殼疼,沒有什么感覺,突然就會說臟話,就會激動,就會開車超速,就會想哭,自己還不覺得。
距離梅圖拉3公里的一個兵營里,十幾個預備役老兵在警報響后,仍若無其事地在兩輛小車后面聊天說笑。對這些人來說,警報聲已經習以為常。但一枚不偏不倚的“喀秋莎”卻瞬間奪取了12個人的生命——8月6日的下午,梅圖拉被黎以雙方的火炮硝煙籠罩。
慶幸自己還活著
在坦克陣地里,裝彈手賈斯汀清晨剛剛從黎巴嫩南部執行任務歸來。“昨晚我們在坦克里待了6個多小時,還好,我活著回來了。”賈斯汀說。
賈斯汀幾年前從南非移民到以色列。賈斯汀說,他沒想到自己真的會上戰場。在前一天晚上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賈斯汀所在的坦克發射了一枚炮彈。“我希望這枚炮彈沒有傷到平民。”賈斯汀說:“我知道坦克的威力,我從沒想過會真的使用這個機器,但現在,我別無選擇。”
賈斯汀說,在黎巴嫩南部執行任務即使有坦克的保護也并不安全。“坦克必須循著推土機碾出的印記行進。”賈斯汀說。
在戰場上,坦克兵走出坦克是非常危險的,但有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這樣做。“如果地上推土機的印跡斷了,為了整個坦克的安全,我們就必須走到外面找出安全的路線。”賈斯汀說,“還有的時候,如果你在路邊見到了受傷的戰友,也肯定要把他們救上坦克。”
希望戰爭早點結束
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軍人墓地里,親人和戰友的淚水、猶太拉比的吟誦、以及莊嚴的鳴槍致哀儀式送別了年輕的以色列士兵丹尼爾。
“我真不知道這場戰爭為什么要發生。黎巴嫩是個非常美麗的國家,在這之前,這個國家的一切正在變好。現在,戰爭不僅毀了黎巴嫩,也奪走了我的朋友。”丹尼爾的戰友米奇無奈地說。
米奇與丹尼爾同歲,讀同一所中學,一起報名參軍并通過軍隊的測試,一起被選拔到以色列的精銳步兵部隊戈蘭尼旅。在以黎沖突中,戈蘭尼旅是目前在黎巴嫩南部執行任務的以軍主力地面部隊之一。幾天前,20歲的丹尼爾在黎巴嫩南部的軍事行動中不幸觸雷。
“丹尼爾是個機槍手,”米奇回憶道,“作為機槍手,他必須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但是……”
丹尼爾并不是米奇在以黎沖突中失去的唯一戰友。一個星期以來,米奇已經參加了5個這樣的葬禮,而兩天以后,米奇又將重返戰場。
“緊張?”米奇說,“當然緊張,我可能會死在那里。”
“我只想能平安地度過這場戰爭,退役,然后上一所好的大學,有份好的工作,平靜地生活。”米奇說。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華春雨、齊湘輝、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