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背景: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 世界月球探測大事記
從今年9月到明年秋天,可能會有4個分別來自不同國家的探測器飛向月球,這種不尋常的景象自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沒有出現過,或許月球的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
10月24日,在四川省西昌,中國首個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在此之前的一個月,日本也發射了一個月球探測器“月亮女神”。半年之后,印度將首次發射“月船一號”探測器。如果不出意外,在明年下半年的某個時候,將有另外一個來自美國的探測器“月球軌道勘察者”加入到繞月探測的行列中來。屆時將有4個人造探測器繞月飛行。
月球至少已有30多年沒有遇到過這種盛況了。盡管它距離地球只有38萬公里,是離我們最近的天體,但自從1972年美國完成“阿波羅17號”載人登月使命后,月球鮮有人類制造的機器光顧。
從斯普特尼克開始
一切都從“斯普特尼克1號”開始。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基地發射了蘇聯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顆不到100公斤的球形“紅星”,標志著人類太空時代的到來,它引起了全世界的震驚。美國尤其感到震驚,這導致了隨后長達十多年的美蘇間的“太空競賽”。
盡管美國驚恐于蘇聯航天技術的領先,蘇聯人已經有了更遠的目標。在蘇聯的火箭之父謝爾蓋·科羅廖夫的領導下,蘇聯打算向月球進軍。在經歷了幾次失敗之后,1959年1月2日,蘇聯成功發射了“月球1號”探測器。一天半之后,它成了歷史上首個與月球“擦肩而過”的人造物體,在距離月球數千公里的地方掠過月球。9個月后,“月球2號”首次在月球表面著陸——與其說是著陸,不如說是撞擊。但無論如何,它成為首個來自地球的航天器。
蘇聯的進展令人吃驚。1959年10月,“月球3號”為人類帶回了一些前所未見的景象。
競賽的舞臺
美國人意識到了在航天技術領域已經落后于蘇聯,于是暗中研制更大功率的火箭,并打算把人送上太空。但蘇聯的速度更快。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他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繞地球飛行了一圈。
加加林的成功迫使美國也加快自己的太空計劃。一個月后,美國宇航員謝潑德被送入了太空,雖然這只是一次歷時15分鐘的亞軌道飛行。
于是,月球成為太空競賽的新舞臺。為了贏得這場競賽的勝利,美國加大了對宇航局的資金投入,進行了數次載人航天的飛行,為把人送上月球做準備。此外,美國還發射了多個月球探測器,包括“徘徊者”、“勘查者”和“月球軌道飛行器”系列,用于研究月球環境,為登月尋找最佳地點。
蘇聯人也在為載人登月做著準備,但是他們低估了美國的進展。1968年12月,“阿波羅8號”飛船載著3名美國宇航員繞月飛行并返回了地球。這幾乎形成了美蘇登月競爭的分水嶺——蘇聯意識到他們可能無法趕在美國人之前把人送上月球,也加快了準備的速度。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在月球著陸,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邁出了他個人的一小步,也是人類的一大步。之后,美國又分6次把宇航員送上月球,其中5次獲得了成功。
寂靜的月球
“阿波羅11號”的成功,讓蘇聯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繼續競爭的動力,因為這樣的太空競賽只有第一名,沒有第二名。蘇聯的載人登月計劃一再推遲,直至消失。
1976年8月22日,蘇聯的“月球-24號”自動化探測器的返回艙,在西西伯利亞著陸,這宣告了蘇聯探月計劃的終結。在此之前,美國人已經提前退出了,1972年的“阿波羅17號”成為載人登月的“絕唱”。此后,再也沒有人踏足月球。
在美國看來,把人繼續送上月球似乎沒有太大價值——美國已在登月競賽中取得了第一名,蘇聯也無心繼續在登月領域糾纏,而且每次登月飛行都要花費數億美元,得到的科學回報卻相對較少。于是,美國向月球關上了大門。這一關就是20多年。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月球重歸寂靜,沒有任何航天器——無論是載人的還是無人的——光顧過那里。直到1990年,它才迎來了一位新的訪客。這一次,訪客來自亞洲:日本制造的“飛天號”探測器(發射前曾被稱作“繆斯-A”)。
直到1994年,美國才抓住了另一次探測月球的機會。事實上,這應該是一次搭車之旅。美國軍方為這個名為“克萊門汀號”的探測器提供了資金,目的是為了測試可能用于反導彈系統的一些技術。盡管探測月球是它的次要任務,但“克萊門汀號”還是給科學界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它不僅繪制了詳細的月面圖,而且發現月球的南極地區可能存在凍結的水。之后的1998年,美國發射的“月球勘探者”探測器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找月球上的水。不過,在它完成使命之后撞擊月球的過程中,并沒有觀測到水的跡象。這個問題將要留給明年發射的“月球軌道勘察者”繼續探索。
再次飛向月球
新一輪的月球探測熱潮始于本世紀初。2003年8月,印度宣布了它的探月計劃。按照規劃,印度首先將于2008年發射一個環繞月球飛行的探測器“月船1號”,它將攜帶一個撞擊月球的裝置。然后印度打算在2011年之后發射“月船2號”,這次將把一輛月球車送到月球表面。同年,中國也正式啟動自己的探月工程。
還是這一年,歐洲航天局發射了它的小型月球探測器SMART-1。這是歐洲人首次獨立探測月球。2006年,在完成其觀測使命之后,SMART-1對月球實施了撞擊。
上個月日本發射的“月亮女神”探測器也原定于2003年升空,但由于一些故障,最終推遲了4年時間。其實,與它的姊妹項目“月球-A”相比,它已經很幸運了:今年1月,日本決定中止本應在2004年發射、但是耽擱了很長時間的“月球-A”項目。
2004年,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了一項新的月球探測和登月計劃,提出在2020年前讓美國宇航員重新登上月球,還將在月球建立基地。不過,一些輿論認為,布什提出這個龐大的計劃可能是為了他當時謀求總統連任而造勢。
中國、印度和日本幾乎在同一時間提出和實施新的探月項目,這種偶然“可以歸結為這三個國家技術的成熟,讓這類任務比10年前更容易。”美國知名的太空分析家詹姆斯·奧伯格(James Oberg)說,中國和印度已開發了新的運載工具和通訊衛星,這些技術可以容易地改造用于探月項目。
與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探月項目不同,新一輪的探月熱可能著眼于開發月球(例如月球上的氦3能源)或者作為載人登火星的一個“跳板”,還有一些關于月球起源的問題尚待解決。
奧伯格說,各國對月球的新興趣也與新的關于月球的問題出現有關�!斑@種探索和研究的漲落,代表了科學興趣的層次發生了變化。” (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