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3日電,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自2005年以來俄羅斯國防部開始積極推進第5代殲擊機的研制工作,蘇霍伊公司在得到國家大量資助和印度伙伴加入后,有望按計劃實現T-50項目,預計原型機會在2009年首飛,2015年后開始量產,最多生產400架。
第5代戰機研制工作最早于1981年開始,當時代號“殲擊機-90”項目。最初由米高揚設計局研制MFI輕型前線殲擊機和重型多功能殲擊機,交由米格公司生產。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俄羅斯爆發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新一代戰機研制項目進程嚴重遲滯。蘇霍伊公司也在研制新一代戰機,總設計師西蒙諾夫選擇了獨特的前掠翼機身布局,90年代命名為蘇-37“金雕”,后改為蘇-47,1997-1998年蘇霍伊公司計劃把蘇-37作為第5代殲擊機的原型機。后來由于項目進展緩慢,MFI和蘇-47起飛重量過大,設計開始落伍,已不能成為第5代殲擊機的原型機。據消息人士透露,俄空軍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新一代殲擊機的戰術技術參數要求,2001年初予以明確,現在代號PAK FA(前線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統),由蘇霍伊公司負責研制,內部代號T-50。
據悉,蘇霍伊公司競標時提出的前景殲擊機比美國的F-35還重,比F-22略輕。公司總裁波戈相堅持發展重型戰機,認為俄航空殺傷兵器的機載設備、發動機、個別零部件傳統上重量大,尺寸大,因此應當建設更重的空中作戰平臺。另外俄羅斯幅員遼闊,保護領空的殲擊機的作戰半徑應當更大,自然需要增加燃油儲備。而且,俄制武器在世界市場上的主要進口國,傳統也喜歡首先采購重型殲擊機。米格公司的立場截然相反,在放棄了重型MIF項目后開始研制重量和米格-29相當的相對輕型殲擊機,認為在同等支出的條件下,從整體戰斗潛力來看,數量多的輕型殲擊機群要優于數量少的重型殲擊機群。
2002年俄空軍正式宣布蘇霍伊公司在第5代殲擊機競標中勝出,代號T-50。米格公司失敗是因為受經濟危機影響較深,復蘇緩慢,而且還要履行向印度和阿爾及利亞大量供應戰機的合同義務。蘇霍伊公司依靠出口合同獲得了較多的預算外收入,成功保留了技術創新優勢和人才資源,從而在第5代殲擊機的研制上走在了前面。近期印度伙伴的加入無疑會推動T-50研制進程。
2003年印度時任防長費爾南德斯宣布對與俄羅斯合作聯合研制第5代戰機感興趣,最初考察的是米格公司自行研制的輕型殲擊機。2005年底印度新任防長慕克吉訪俄,重點參觀米格公司,考察第5代殲擊機研制成果,印方表示希望從零開始,聯合研制20噸的中型戰斗殲擊機MCA,據稱該項目得到了22.7億美元的資助,計劃在15年內實現。當時蘇霍伊公司的T-50項目進展較快,印度最初沒有考慮加入。2006年印度改變了立場,宣布印度斯坦航空公司準備加入俄空軍選定的第5代殲擊機項目。2007年1月雙方在俄印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上就印度加入T-50項目達成原則協議,現在正在起草政府間協議和相關合同。
從現行日程安排來看,T-50項目應在2015年結束,屆時印度完成蘇-30MKI殲擊機許可生產(2014年)后,從理論上說,可以開始生產T-50。印度的強勢加入對俄第5代殲擊機的研制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項目進程有望繼續加速。
現在關于T-50的資料不多,甚至還其外形都嚴格保密。從媒體報道和數張推測模擬圖來看,T-50應當是一種30噸級別的重型雙發殲擊機,具有典型的第5代戰機特征:多功能、隱形、超機動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武器系統可內置可外掛。試驗樣機將具有典型的第一階段面貌特征,同時將裝配“117型”發動機和“伊爾比斯”被動相控陣天線雷達。到了第二階段,飛機裝配推力15-16噸的完善型發動機和新型主動相控陣天線雷達。原型機首飛計劃在2009年進行,試驗樣機個別部件已開始在蘇霍伊公司共青城和新西伯利亞航空制造廠生產。整個研制項目預計還要歷時8年,T-50的批量生產不會早于2015年,計劃生產300-400架。(畢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