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日本海軍始終以“確保一千海里交通線安全”為戰略目標,其軍備及人員訓練突出“遠洋”特色;而中國海軍要從近海邁向遠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海韜發自北京 4月上旬以來,日本媒體持續炒作中國海軍艦只通過靠近日本的宮古水道,過度解讀中國海軍執行的一次普通例行性演練。
在有些日本媒體看來,中國海軍遠洋能力的提升勢必會影響到日本自身的安全。而日本海上自衛隊長期暗藏在內心深處的優越感似乎也受到了沖擊,聲稱要調查中國軍艦在公海的活動。
無論承認與否,因為甲午海戰,一百多年來,中日海軍之間有形與無形的競爭始終存在。毫無疑問,中日海軍遠洋競賽的序幕已經緩緩拉開。那么,誰將更勝一籌?
海洋地理優勢日本占優
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構成要素非常復雜,媒體普遍關注的艦艇數量、武器裝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國所處的海洋地理環境、海軍運用傳統、海軍戰略指導思想等,對于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影響更為深遠。
就客觀條件而言,中國處于一個半封閉的海洋地理環境之中,發展遠洋型海軍相當不利。中國海軍九大出海口幾乎全部受制于人,平時受人監控、戰時易被封堵。而日本作為一個海洋島嶼型國家,其艦艇可以隨意進入大洋。可以說,在戰略態勢上,中國處于內線,日本處于外線,日本擁有先天的海洋地理優勢。
從海軍運用傳統及海軍戰略指導思想方面看,日本從近代以來始終強調建立遠洋型海軍,無論是一戰、二戰,日本海軍均以“大洋決戰”作為其建設和運用目標,并在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航母運用、島礁攻防等遠洋作戰經驗。
二戰結束后,日本海軍盡管受到“和平憲法”的限制,但仍然在“專守防衛”的框架下,將“確保一千海里交通線安全”作為戰略目標,其艦艇裝備、人員訓練始終突出“遠洋”特色。
比較而言,中國海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奉行“近岸防御”、“近海防御”戰略,海軍兵力結構、訓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以配合陸軍作戰、瀕海抗登陸、海上游擊戰為主。雖然近十年來,中國海軍的裝備水平、人員素質實現跨越式發展,綜合作戰能力取得顯著提升,但要實現從近海向遠洋的轉變,中國海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日艦遠洋經驗領先中國
在海軍艦艇的遠洋運用方面,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是中國海軍首次大規模實施遠洋部署。此前,中國海軍的遠洋行動僅以禮節性的軍艦訪問、斷續性的小編隊遠航訓練為主。
相比較而言,日本的遠洋活動則要豐富和廣泛得多。從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日本海上自衛隊即派遣艦艇參與海外軍事行動。2001年11月至2010年1月,日本軍艦根據《反恐特別措施法》開始在印度洋長期游弋,累計已向印度洋派出80余艘艦艇、1多萬名自衛隊員。長達九年的時間里,日本海上自衛隊從“白根”級、“村雨”級到“金剛”級,從老式導彈驅逐艦到最先進的“宙斯盾”級驅逐艦,幾乎所有的日本主力艦艇都不失時機地參與到印度洋海上輪換機制中,充分鍛煉了日本艦隊的遠洋作戰能力。
即便是艦艇訪問,日本海軍在也保持了很高的軍艦出動頻率。戰后,日本海上自衛隊以遠航訓練、補給運輸、參觀訪問等名義,先后“出訪”和停靠美國、澳大利亞、印度、韓國、越南、俄羅斯以及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等60余個國家,遠洋出訪編隊通常包括驅護艦1至2艘、補給艦1艘。在多達上百艘次的軍艦出訪行動中,海上自衛隊幾乎所有級別的水面艦艇都曾參與其中。
同時,在美日軍事同盟框架下,日本海軍艦艇每年都會在太平洋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海軍開展軍事演習、武器試驗等聯合行動。近年來,日本艦艇還在尋求與印度以及東南亞國家開展定期遠洋訓練。相對來講,中國海軍與外軍聯合演練尚處初級階段,活動范圍也基本局限于近海,遠洋部署的經驗與能力均有待提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