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美國在經歷了“9·11”后五年的一黨戰時獨裁后,終于又回到了兩黨政治
文/薛涌
本次美國中期選舉,是對布什的一個公決。美國有句老話:“一切政治都是地方的。”特別是議會選舉,選民選的是具體的候選人,要看這個候選人是否能表達本地方的利益。但是,這次選舉,大家根據全國政治站隊,選民談論的是選民主黨還是共和黨,而不在乎某個候選人。乃至幾位在地方上很具人氣的共和黨議員,因為和布什在伊戰上立場太近被選了下來。美國的選民終于明白,選布什當總統是個錯誤。但總統任期四年,大家無能為力,只好選布什的對手占領國會,使之無法為所欲為。
布什雖然在選舉前剛剛強調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會當到他任期結束,但選舉第二天就宣布拉姆斯菲爾德辭職,說明他保自己愛將的權力也沒有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此次選舉,宣布了布什主義的終結。美國在經歷了“9·11”后五年的一黨戰時獨裁后,終于又回到了兩黨政治。
“布什主義”是所謂新保守主義的極端形式。在對外政策上,它主張以意識形態為主導,充分運用美國的勢力,擴張美國的影響力。用布什的話來說,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推進民主。在內政上,布什推行極端主義的右翼政策:減稅,反墮胎,反同性戀,跨越政教分離的傳統,以聯邦權力支持基督教勢力。同時,他背離了傳統共和黨的財政紀律,加大政府開支,制造了大量的財政赤字。
這些政治理念,又和其政治戰略緊密結合。布什的軍師卡爾·羅夫看到了基督教保守主義的政治能量,制定了以南部陽光帶白人基督教選民為自己的社會政治基礎的“占實地”的戰略。因為美國保守派選民和自由派選民的比例是2比1。只要穩住這些基礎選民,就會無往不勝。所以,布什的政策,主要是適合這些宗教保守主義的需要,極力向右靠。
這次選舉,證明了卡爾·羅夫戰略的破產。一派政治力量獨大,享有過多的權力,自然會被權力所腐蝕。共和黨內部,從政治獻金丑聞到性丑聞,腐敗案例一個接著一個,讓選民極度反感。布什在伊戰中一意孤行,也喪失了選民的信心。在逆風之中,南部陽光帶基督教保守主義的基地,就顯得過于狹窄;中間派和溫和派選民紛紛投向民主黨。所以一些共和黨人士抱怨,這次不是民主黨贏了,而是共和黨輸了。民主黨人什么也沒有做,就不戰而勝。
說民主黨什么也沒有做,未免言過其實。以自由派為核心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面臨著不同的政治現實。自由派人數占劣勢,必須爭取中間勢力才有可能贏。所以在1990年代產生了“克林頓主義”,即妥協自由派的立場,向中間靠攏,兼容并包,爭取溫和派人士的支持。但代價是內部魚龍混雜,不夠團結,意識形態不鮮明,容易讓對手描繪為是只知道搶奪權力,追民調,老百姓想聽什么就說什么,沒有自己的信仰的政黨。2000年和2004年大選民主黨的政綱更合民心,卻都輸在布什手里,這是很大的一個原因。
不過從這次的結果看,民主黨基礎廣泛,是占了便宜。特別是一些保守的民主黨議員的當選,充分顯示了中間路線對極端路線的優勢。最有意味的是,在這次選戰中,兩位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居然打出競選廣告,吹噓自己曾經和希拉里·克林頓合作,通過一些法案。過去,希拉里是共和黨人心目中的巫婆,在南方的一些大學,教授一提她的名字,學生就喝倒彩。如今拿希拉里作廣告,一方面說明了希拉里在參議院走中間路線戰績赫赫,改變了中間選民對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說明布什那種和民主黨勢不兩立的極端主義已經不成氣候。
而在民主黨一方,左翼力量借反戰勢力的抬頭,挑戰黨內中間和保守派。
康州民主黨參議員,2000年副總統候選人利伯曼在預選中被黨內反戰候選人擊敗。但他作為獨立人士參選,卻輕松獲勝,如今成為兩黨爭奪的對象,一下子變為舉足輕重的參議員。由此可見,選民希望看到兩黨合作,而不是兩黨繼續交惡。在2008年以前,兩黨都會圍繞中間路線進行政治重組。共和黨內布什的極右翼喪失了影響,被他們排擠的溫和共和黨人,如麥凱恩、朱里安尼等,將在未來的總統大選中尋求出頭之日。同時,希拉里的政治行情也會看漲。只要民主黨人不被勝利沖昏頭腦,避免過度左轉脫離主流,兩黨政治將重新回到爭奪中間路線的傳統模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