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西羅
20歲時,女性快樂多于男性;60歲后,男性掌握了更多幸福的法寶。
現在討論中年危機,顯然太落伍。中年得細化到究竟是女性中年還是男性中年,才算科學。女性從中年開始就越來越不快樂,而男性則開始踏上幸福快車,一路前行。
原因很簡單,20歲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進入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和相對變寬裕的經濟條件,會在一段時間讓女性有滿足感。隨著時間的推移,男性開始在經濟和工作上會獲得更多回報,幸福指數也會逐漸加碼。
幸福從48歲開始拐彎
女性最幸福的時候,是她們最年輕的時候,因為年輕就意味著機會。進入40多歲,愿望無法達成,曾經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女性的幸福就過了一天沒一天。
造成幸福感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你要什么”和“你有什么”的巨大差別。由于這兩個參數總是在變化,一個人對幸福的感覺也會隨之變化。英國劍橋大學的首席研究員安可•普拉克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經濟學家理查德•依斯特林一直都在合作研究幸福和性別的關系。他們認為,就男女而言,幸福很少對等。一般而言,34歲時,男女的幸福感會達到一個相對差不多的值。原因是,20多歲時,雖然男女都渴望婚姻,但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都比較早。當然,在對幸福婚姻的想象和實際上的婚姻生活感受方面,女性的心理落差會更大。
“男性結婚的年齡通常比較晚。以美國為例,是34歲,這個年齡段的人都開始務實。此外,當34歲的男人開始結婚時,同年齡的女性也許都已經經歷過離婚和守寡。”作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安可•普拉克是在對英美兩國的成年男女婚姻及婚姻帶來的幸福感做過多年樣本研究的基礎上,才得出這樣的結論。39歲時,男女都能體會到婚姻和預期的落差。只不過,女性這時的注意力已經從兩性關系轉移到對孩子的培養上。安可說這個年齡段的女性,還沒有完全陷入失望和沮喪中,直到48歲。“對女性而言,孩子扮演了一個更為關鍵的角色。出于對孩子未來的期待,開始對婚姻失望的女性,仍然愿意為保持穩定的婚姻繼續努力。”
因為安可和理查德都是經濟學家,他們的兩性幸福感調查就不止于社會學層面。從經濟學角度,男女的幸福也是從不對等,到差不多對等,到最后的不對等畫曲線。事實上,年輕的女性,更容易從貴重的物質中獲得幸福,比如房子、車和豪華度假。這樣的心理滿足感使得美國女性傾向于選擇比她們年齡大的男性。對于這樣的現實選擇,理查德倒是覺得不能因此就責備年輕女性太物質,“年齡大的男性已經有了一定的物質積累。此外,兩份收入加起來,他們的物質條件自然會有改善。因為正處于最有競爭力的年齡,這時的夫婦,都比較容易達成他們的經濟目標。”
事實上,在參加幸福感調查的人群中,不管男女,只要是處于20到30歲,都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更快樂。讓那些參加幸福感調查的人選擇構成“幸福要素”的10件東西,青年男女都會把房子、車、孩子和名牌服裝當作首選項。而對年齡較大的人,他們會把夫妻的性生活、工作的滿足感和親情的支持放在物質條件前面。這和我們通常認為的年齡越大越世俗,多少有點差距。
幸福曲線圖的社會效應
刊登在最新一期《幸福研究月刊》上的男女幸福曲線圖不僅對個體有參考價值,對經濟學家和社會政策制定者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格雷格•伊斯特布魯格不是幸福研究的專家,但他對男女幸福與物質條件的不對等關系也非常贊同。2004年,格雷格發表了名為《進程中的矛盾論:生活變好了,怎么人反而感覺更糟糕了?》的社會學論著。在他對物質條件改善會如何影響人們心情的研究中,也同樣發現,物質不是決定滿足感的唯一標準,“就連社會政策制定者算上,人們總會假定,你是否健康和是否掙夠大筆財富,是你對生活滿足的唯二條件。事實上,我的滿足感研究和今天的幸福感研究都在證明一件事,那就是,這三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物質不能帶來幸福和滿足的原因很簡單,那是因為人們的期望值一直在調整。用安可的經濟學原理解釋,“這個假定必須有一個前提,即有一個參數必須是不變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隨意改變我們想要的東西。”問題就在,人們想要的東西總在改變。獲得了一件東西,他們就想要更多件。因此,用物質來填充幸福感,只能在一定時期內見效,比如,20歲的女性。而男性,因為晚年物質積累不少,且知道自己不太可能會掙到更多,他們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這也是64歲后的男性感覺更幸福的原因。
兩性關系和婚姻給男女帶來的感覺倒是走向趨同。最初,無論是女性的20歲,還是男性的30歲,都會感受到婚姻帶來的幸福。隨著新鮮感的喪失和矛盾的增加,無論男女都會對用婚姻換取幸福慢慢失去期待。只不過,48歲之前的女性還能從子女那里獲取滿足感。因為家庭角色的不同分配,女性會喪失越來越多的成就事業的機會,這個弊端會在60多歲時凸顯出來,女性的幸福感從此跌入低谷。而男性,因為事業和自我成就,幸福感才開始慢慢冒頭。
2006年9月,安可的另外一篇發表在《人口和發展觀察》雜志上的幸福研究,也從婚姻本身驗證了,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幸福感會呈下降趨勢。從婚姻角度,成人的生活滿足感有個基數。這個基數從開始同居的前一年或前一段時間開始,未婚同居的人滿足感會在這個基數上大幅增加。結婚前后,滿足感會達到一個高峰。然后,滿足感開始慢慢消減。因為女性更注重直接的感性體驗,婚姻滿足感消減,直接影響了她們的幸福感。
如果社會政策制定者可以把男女幸福曲線當作政策制定的參考因素,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男女做對應的政策傾斜,或做適當的社會心理引導,相信和諧社會就不再是一句口號。構成社會的男女幸福了,一個國家就真的有福了。
(摘自《新世紀周刊》)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