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辰的家庭合影,從那時候開始,她的“中性”打扮就已經注定。
80年代末的大陸歌壇只有很大的舞臺,沒有真正的歌手
“我是目前在大陸演出最多的華人歌手”
1989年,對臺灣和大陸歌壇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這一年,蘇芮、童安格、姜育恒等臺灣流行歌手的名字被大陸樂迷牢牢記在了腦海里;這一年潘美辰憑借著《我想有個家》一炮而紅;這一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第一個音樂專題節目《來自臺灣的歌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這一年開始,臺灣歌手在大陸輪番登臺,甚至還帶動了香港歌手來大陸演出的熱潮,中國歌壇呈現一片“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局面。
南都周刊:你作為把臺灣流行音樂帶到大陸的歌手之一,那時候的大陸樂壇是個什么狀況?
潘美辰:那時我的感覺就是,大陸的流行音樂很少,可以說幾乎完全沒有。有的只是些地下音樂而已。像那英、孫楠他們出道都比我晚。都是后來的事了。
南都周刊:那么臺灣樂壇呢?
潘美辰:臺灣(樂壇)和大陸(樂壇)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開放一個保守。那時候臺灣歌壇涌現出不計其數的創作型歌手,如齊秦、齊豫、童安格、蘇芮等比較優秀的歌手都是那個時期的。當時臺灣流行音樂在大陸相當的火。
南都周刊:當年你初到大陸演出的時候,觀眾對這類型的音樂反應如何?
潘美辰:照理來說,那時候來大陸手續比較繁雜,是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可是我每次來大陸演出都沒有遇到過什么狀況,手續辦得都很順利。我是目前在大陸演出最多的華人歌手。大陸的觀眾相當熱情,瘋狂的程度已經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每當我唱一些老歌時,他們都會用手捧著蠟燭晃動,或者集體跺腳來表示對我的喜愛。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熒光棒嘛。
南都周刊:那當年大陸的優勢呢?
潘美辰:舞臺,是很大的優勢。大陸的舞臺大,臺灣根本沒有這么多大型的演出場地供歌手演出。這點很吸引我們。
南都周刊:現在臺灣樂壇的環境比起當年來,是不是已經越來越差了?
潘美辰:我反而沒這么覺得,其實現在樂壇曲風越來越豐富,歌迷選擇性也越來越多,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倒不認為這是走向了低谷。
“當時的人確實會比較注重內心情感和人文情結”
近年來,盜版猖獗,唱片工業不景氣,唱片制作費連連縮減,樂壇新人雖然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卻并沒有留下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相反,一些十幾二十年前的老歌卻被人津津樂道,奉為經典。至于什么才是經典,潘美辰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姜是老的辣,歌自然還是老的好。
南都周刊:為什么當時的臺灣樂壇能造就眾多優秀的歌手,從而創作出了一大批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音樂?
潘美辰:當時的人雖不能說比現的單純,但是確實會比較注重內心情感和人文情結。那時候我真的是拿著一把吉他就能唱下去。所以寫的歌曲更能引起別人的共鳴。但是現在的歌手,就比較不一樣了。他們大多只是為了唱歌而唱歌。注重的是流行趨勢,或者花巧的東西。從而忽略了很多內心的感受,作品自然沒這么動人了。
南都周刊:因為如今樂壇門檻低了,新人層出不窮,但是大多都是出了一張碟后就銷聲匿跡了,還有不少自費歌手濫竽充數地混在其中。90年代,要做歌手是不是件比較難的事情?
潘美辰:正好相反啊,我覺得那時候做歌手很輕松、很自如。當時還不流行跑通告,出了新歌后歌手根本不怎么做宣傳,聽眾都是從電臺里接收到新歌的信息。雖然我發片的頻率遠遠比不上現在的那些歌手,但是卻能賣得很好。而且那時候個人演出十分之多,不像現在市場環境不好,大多都是拼盤歌手的演出。雖然,我覺得那時做歌手更容易出名,但是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實力,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就算是偶像派也要兼具實力。
南都周刊:很多人說現在的音樂不如從前了。
潘美辰:是啊。雖然歌曲沒有新舊和好壞之分,感動才是重點。但是那個時候的音樂確實更能唱出大家的心聲,更能讓人內心澎湃!所以才容易成為經典。
記者手記
20年前,她用憂郁的吶喊刺入人心。深處的孤獨,深刻的情感刻骨銘心;20年之間,高潮迭起,幾番風雨,幾經曲折;20年后,潘美辰還是潘美辰,將人生的感動與哀愁,刻畫在依然清瘦但從容自信的臉龐上。此刻,潘美辰的聲音如同那些許云淡風輕的溫柔,表情一如既往地堅毅執著,讓人不僅有些動容。畢竟,20年不是一個短的日子,但卻能濃縮成美麗經典的瞬間,被歷史記錄,被人們懷念。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