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齋匾額:為清代書畫家、文學(xué)家鄭燮所題.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曾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作官前后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此額是板橋在河南任職時題寫。
綿山賦:作者宋廷魁,清代詩人、書畫家,介休張良村人,號竹溪山人,著有小說《粉妝樓》,戲曲劇本《介山記》等。戲劇《介山記》共二十四折,第一次以戲劇形式反應(yīng)了介子推的故事.由于該劇立意新穎,故事曲折,唱詞生動,故清代戲劇理論家方苞曾評價“大有推翻文壇,踢倒詞案之勢”.近代京劇大師馬連良的《火燒綿山》演出本就是在《介山記》基礎(chǔ)上形成的。
屈原詠介子碑刻:屈原(公元前340—278),名平,字原,出身楚國貴族,官居左徒、三閭大夫,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為1953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等。此詩摘自《九章、惜往日》,題目為編者所加.其內(nèi)容為介之推被焚后,晉文公封山,回憶割股往事,換上素服頓足哀號的故事.介之推的事跡能被同一時期的偉大詩人詠頌,成為千古流傳的文學(xué)內(nèi)容之一,雄辯地證實了綿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也曾寫到過介之推。